这是一篇很丧的推文。
我今天从山上下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6点钟了。我随便吃了点东西,并没有什么食欲,只是觉得浑身疼痛。饭后和友人沿着河边小路一路走到村子那头去,越过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道,爬上一座不算太高的小山丘,站在一片麦田的田埂上拍了照,又心满意足地走了回来。
最近一段时间,每天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耗费两个小时的车程,超过十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走过无数曲曲折折的羊肠小道,遇见形形色色真实的没有任何虚伪面孔的人,说着那些最接地气最现实最真实的话,看过一些中国农村,尤其是贫困山区的现状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感觉自己突然有些不知所措。远离了城市的喧闹和霓虹,当然,也远离了虚无的主义和诸多烦恼。
亲眼目睹过一些事情,心底自然就会柔软起来。那些真实地镌刻在皮肤上的苍老,空洞的眼神和行动不便的笨拙的身体,手背上爆起的青筋,一遍遍像电影般在我脑海中回放。在中国西北偏远山区,这样的孤独老人早已成为社会常态。他们目送子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又像候鸟一样迁徙,最终举家搬迁,割断与农村社会的最后一点联系。
碰见杜姓阿婆的时候,她正靠着一堆高高剁起的麦垛,颤颤巍巍地拄着拐晒太阳。80多岁的年纪,脸上早已是岁月的痕迹,身板消瘦,佝偻着背,因为常年患病的缘故,整个人基本上已经听不清了。她看到我,颤颤巍巍地走了两步,又默默地停下,蠕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我走了过去,冲她笑了笑。她抓了抓我的手,又迅速地拿开,在她褐色的衣衫上蹭了蹭。用方言说了句:“你好像我孙女小四儿,简直一模一样!”我扶着她走到麦垛前的小凳子上缓缓坐下,拿出包里仅有的一袋零食放到她的手上,叮嘱她保重身体,长命百岁。她蠕动着嘴角,眼睛里亮晶晶的,就这样看着我一直走出视线。我别过脸,心里竟然有说不出的心酸。
杜三老人是一名五保户。81岁,严重视力模糊症状。只有一个儿子外出务工,去外地做了上门女婿。我们去看他的时候,他正在一间暗无天日的旧屋子里,往一个破旧的水壶里盛水。屋子里堆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上面蒙了一层厚厚的灰,床褥因为长期不经晾晒的缘故,散发出阵阵霉味。临走之前,我们悄悄在他手里塞下两百块钱,也好让他的生活能稍微好过那么一丁点儿。
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于中国乡土气息农村社会经济文化文明的描述不得不说是一副全览式的画卷,农村社会的人情往来、历史变迁、经济基础以及乡土文明无一不体现出中国农村社会的独特性。可随着社会的变迁,农耕文明渐渐被工业化进程推步向前,改革带来的除了新时代的崛起,自然还有旧王朝的没落。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无一不是社会变迁的牺牲者。我们该感恩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又不得不在生活和赡养之间做出选择。生活的难题,岂是简单的对错可以评判的?
没有什么特别的愿望,只愿意这些实实在在的生命,这些远处在中国农村山区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能够老有所养、少有所依。在生命的最后祥和地安度晚年,在生命的开始无忧无虑度过童年。
仅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