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认真的,为了感悟而去感悟一本书,为了成长而去从一本书中汲取营养。这是一部很出名的儿童教育著作,我也早有所耳闻,读之前我是怀着虔诚的心情的,读之后的心情,却更加虔诚。巴学园的这种教育理念近乎一种信仰,与小林先生如此,与我们每个即将从事儿童教育的人都应如此。
这本书讲的是二战期间东京的一所小学,和在那里上学的一个小女孩的故事。作者按照时间线索,以孩子的口吻,叙述了一系列发生在巴学园这个与众不同的学校里的故事,像人们展示了巴学园独特的教育理念——自由、尊重、快乐。
英国教育家洛克的“白板学说”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白板,教育者可以把他培养成任何想要的样子。”“白板学说”虽然过于绝对,但也说明了教师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有多大。而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足可以成就,或毁掉一批又一批的孩子。
生存于二战期间的巴学园无疑是特立独行的。在巴学园,孩子的天性被尊重,有缺陷的孩子被平等对待,孩子能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不是被条条框框束缚起来,做着大人们认为他应该做的事情,成长成父母的提线木偶!我为七十余年前能有如此先进的教育方式而骄傲,也为现如今身边的教育现状而忧心。
我深深地感觉到,教师是个最简单也最困难的工作。做一个教师,教课容易,教学难。你可以年复一年的教,送走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把它当成是工作。而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所有的经历感知对孩子来说是唯一的。教书,育人,是跟随自己的良心。而我们要做的,不仅是问心无愧。或许有一天,不再天真无邪放荡不羁;或许有一天,真的满足于柴米油盐平平淡淡;又或许有一天,不求晨钟暮鼓安之若素;亦或是有那么一天,暮然回首,我这一生,无愧于谁。
作为一个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我所求的,不过是每一个我教过的学生,都能快乐的度过和我在一起的时光。按照他们的天性来生活,来学习,来成长。而这本书,巴学园的教育方式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未来的教育之路产生了无限可能。
书中的一个场景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在“慰问”这一节中,小豆豆和其他学校的代表一起去看伤员,孩子们在女老师的指挥下,唱着一首首他们并不理解的红歌,他们表情木然,并不理解自己在做什么,只是习惯性的听老师指挥,像一具具木偶。这一刻,我感觉到了传统教育的悲哀。而小豆豆并不会唱这些歌,因为巴学园不学这些,但这么小的小豆豆却明白自己不能丢巴学园的脸,应该唱一首自己会的歌。但当小豆豆说:“那么我唱一首我会的歌。”却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女教师看到出现和预定安排不一样的情况,问:‘为什么?’”“手僵在半空中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这是一个被体制化了的时代,人们都按照体制生活着,稍有不和规定的小树生长出来就要把它铲掉,这便是传统教育的悲哀。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是没有恶意的,每个孩子的天性都应该被尊重,而不是被条框束缚成一个个一模一样的工厂加工品。主人公小豆豆在原来的学校是一个被退学的问题学生。然而真的是她有问题吗?不是的,她只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在做自己想做的事。原来的班主任老师的做法也代表了大多数教师的做法:对于跳出规矩之外的行为,训斥训斥再训斥!这一点让我极为痛心,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孩子的心理,尊重孩子的天性,异于规定的行为应该好好了解原因并与他协商解决,各自让步,而不是一味的训斥。
巴学园里的很多教育方法都很值得借鉴。在这里孩子们学习知识的地方不局限于课堂,在春游、吃饭、做游戏、散步中都能学到知识。巴学园也乐意开展这各种各样的活动,这种教育方式符合孩子的天性,还原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在这里孩子的学习不仅采取自学,并且可以从自己喜欢的学科学起,完成任务就可以去散步,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在这里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善良、宽容、勇敢、快乐的品质。
小林先生将成为我教师生涯毕生学习的人物,他有独到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教学创意,用心的尊重每个孩子。他会用废弃电车作教室;会耐心的听小孩子说六个小时的话依然笑眯眯的;会在小豆豆不可思议的把粪坑挖出来找钱包时只是说了一句:“弄完以后,要把这些全都放回去啊。” ;会同意孩子们晚上住在学校看电车的荒谬请求;会为一个残疾孩子不再自卑费尽了心思……愿我也能成为小林先生这样伟大的教师,愿所有孩子都和小豆豆一样幸运。
小林先生是一个筑庙者,而这庙里供奉的,是孩子们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