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把手放在自己的身上Keep Your Hands to Yourself
你听过这样的表达吗?而这就是当0-6岁的孩子出现所谓爱打人的情况下,我从米来未来老师身上学到的一句正面的语言。
为什么会说这样一句罕见拗口的话来处理孩子打人的情况呢?那么得先从第一个问题聊起,那就是---孩子为什么会打人呢?
一定是想和对方玩,但是语言慢于动作出现的尴尬动手,而当我们第一次面对孩子打了别人的孩子,尴尬与不好意思变成我们急切大声的勒令和一连串的道理。
孩子在那一刻收到了什么?
一个犯的很重要的错和一系列爸爸妈妈脸上生气、焦急的表情,也许还有孩子们的一丝丝恐惧和不知所措。
唯独孩子们不知道接下去怎么做?
关注过去的那一刻,我们只剩下道理可以说给孩子听,只剩下错误的严重性可以强调给一个不到一米高的小朋友,只剩下一大堆生气、烦躁、焦虑的感受留给我们自己,杂乱无章。
而关注于接下来的那一秒,我们可以用清晰的语言告诉孩子他们怎么做。孩子天生对动词和名词更敏锐,对“不要”、“别”等否定词汇处理更慢。所以,“请把手放在自己的身上”这一句话中,手、放、自己、身上都迅速让孩子们明白接下来怎么做。
如果大人越剧烈表达关于打人的情绪,就越深陷入在过去冲突的陷阱中,孩子们也迷失在恐惧和迷茫中,找不到解决问题那一枚近在眼前的钥匙。
在哲学批判性思维理论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论断或评判其实有两类,一类是事实判断,是基于客观事实的。而还有一类看起来很诱人但实际却是被粉饰的价值判断,言外之意,我们所处位置和过往经验会掺杂在客观事实形成了带着眼镜的价值判断。
带不到2岁小来去亲子餐厅吃饭,在孩子玩耍区,一个人高马大的6岁男孩看到咿咿呀呀的小来,好奇靠近,继而用拳头重重碰了小来的鼻子。
那一刻,我分明在脑海中看到了打这个大大的字,一阵评判他如何没教养的狂风暴雨在我的心间肆虐。我脱口而出的却是和风细雨的一句,“对不起,请把你的手放在自己身上”。男孩一吐舌头跑开了,之后的半小时内,他不断回来“看望”小来,其实我知道这个小哥哥很喜欢小来弟弟而已,刚才的互动不是我脑海中上演的欺负大战,而是一场友谊的鲁莽相逢。
孩子打人,如果用一台摄像机来客观记录,是当一个孩子想和另一个孩子发生互动的时候,发生的尝试。
如果尝试的结果是大人剧烈大吼的制止,就会激起好奇心和逆反感,不断去用我们最不希望的打人来挑战我们。
如果尝试的结果是大人冷静地建议解决方案,1. 把手放在自己的身上 2. 请轻轻摸摸对方 3. 暂时回到妈妈表达怒火,等平静下来去和对方说说对不起,等等。孩子迅速明白接下来怎么做,而不是陷入在前一秒发生错误的尴尬和不知所措中。
当我的孩子被打,如果我怀揣着一副保护孩子的怜悯心,我一定告诉我的孩子离那个小朋友远一点,会勒令幼儿园老师让我的孩子离他远一些,甚至会用社交媒体昭告天下全校“通缉”那个爱打人的孩子,让所有孩子都不跟那个孩子玩。
被孤立的孩子背后都有心有千千结的成人世界的臆想。而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那个被孤立孩子不为人知的内心的失落和自暴自弃。
透过打的背后,是一个孩子渴望和人互动的心,他只需要那一点点清晰的引导语和率先不动手的家庭环境。
在一个人最不值得鼓励的时候,鼓励他,会发生什么?
在一个人最不值得信任的时候,信任他,会改变什么?
请给打人的孩子留一点隐私,他也许只想和你的孩子但却没有找到更合适的方法,他需要的是帮助和引导,而不是指责和孤立。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愿天下没有被孤立的孩子。
ps:本文的打人仅限孩子间摩擦的肢体冲突,并非指蓄意、长期的殴打之意。
作者:邢子凯,一双儿女的妈妈,千万阅读量育儿博主,米来未来心早教创始人。谢绝转载,侵权必究。约稿请联系rubyx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