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那年,我第一次接触《边城》,当时一个字一个字读,没错,只是读字,不是读书。读完后,只知道爷爷死了,翠翠在等待着什么人。第二次读《边城》是初二那年,我朋友送了我这本书,那时知道茶峒是个美丽的小山城,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翠翠是个可怜的丫头。高二那年,我哥送我开学,我收到人生中的第三本《边城》,我用了很长的时间去反复去读它,白塔,竹林,山歌,渡河,龙舟······每一次回看时,都有更深体会。
翠翠和爷爷就住在城口,每天给进城的人渡船是他们唯一的工作,有时爷爷进城打酒,翠翠就和她的小黄狗为客人渡船,而小黄狗也听话地为主人拉绳引船,动作娴熟敏捷。这样,生活过得平淡而又快乐。不知不觉翠翠到了要嫁人的年龄,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了尽头。我觉得那是个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的爱情,当向翠翠提亲的大老下船出了事后,翠翠的快乐将一去不复返了。的确,自那以后,翠翠的生活一天一天地发生着改变,致使最后永远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每天为人过渡的那条船。
合上书,我的心里很难过,翠翠的遭遇,也为爷爷的辛苦,失去女儿,独自养大翠翠,为了翠翠的生活,付出了自己那悲哀的尊严,被老二误解,被那一家的误解祖父,一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他称得上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在他的身上,同样流淌着炽烈的爱,也存在着难以排遣的矛盾与孤寂。
故事的开头,他们是多么善良的人,多么快乐的人。翠翠常要爷爷唱歌给她听,而爷爷又粗又哑的嗓子唱起山歌来却又显得那么质朴、那么憨厚,总逗得在一边和黄狗玩耍的翠翠开心地笑。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有山,有水,有船只,有杜鹃花,有鸟鸣,有歌声,有欢笑……而现在,全被打破了。故事虽然用灰色的背景为翠翠的未来打上了一个省略号,以悲剧收场,那个人也许永远都不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读到此处甚是伤感,压抑的人喘不过气,不知为谁在伤心。但我却非常喜欢《边城》,喜欢《边城》里每一个善良朴实的角色,尤其是翠翠的爷爷--那个忙碌了一辈子的人,守了一辈子渡船的人。
爷爷的大半辈子都在管理这艘渡船,却从来不收人家一分钱,有时客人想答谢他放了些钱在船上,他是追上好几里也一定要把钱还给人家,所以人们拿这位倔强的老头也没办法,只好在他进城买东西的时候多给他加些肉,加些酒来酬谢了。平时他还会托人买些上等烟草,过渡的时候谁需要就慷慨奉献;到了天热些他还会和翠翠准备一大缸水,里面放了些清热、解毒的草药给每位客人喝。爷爷是个老实人,为翠翠的未来担心,却从不把烦恼告诉她,只是紧锁在眉头里一个人承担。可以说在那个雷电交加的晚上,爷爷走得不安心,因为他没把翠翠的终生大事操办好。
人间每天都在发生悲欢离合,这和时代的背景是分不开的,但撇开那些令人伤心的悲剧去看里面的每个人、每个风景、每个生活片断,你会惊异地发现,沈从文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的世外桃源,那里纯朴的民风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少的。它好似一股清泉,它又似一缕清风,吹走了我脸上的尘土,带来一丝温馨,又似我们能寄托自己内心不安的,痛苦的地方。而那条爷爷渡了大半辈子的船会依然来往于溪间,那条黄狗也应该守在门前等待一桌喷香的晚饭,那倾塌了的白塔也终将建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