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
深度工作指在没有干扰的专注下进行的工作,它可以把你的认知能力推向极限,最终得到具有创造性和高价值的工作结果。本书讲述了在碎片化时代,如何训练大脑排除干扰,提高大脑的深度思维能力,创造更多价值。
第一部分 人们为什么无法深度工作
作者在书中指出,人在做事的过程中会本能地选择一个“最小阻力路径”,来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出于这种本能,当人们在选择工作时,总是从简单的、阻力最小的工作开始。
比如回复一封电子邮件要比准备一份述职报告简单得多,人们就会先回复电子邮件。一收到邮件就会忍不住点开看,需要大段时间完成的工作任务总会被这些简单的事打乱节奏。
这是因为回复邮件阻力更小,让人们觉得轻松。但不断重复简单事情,会压缩那些需要花时间能产出高价值事情的时间。长此以往,很多人就会觉得自己的工作没价值,在重要的工作上总是拖延。另外,如果人们长时间在简单、低效、低价值的工作中切换,再回到重要工作时,注意力就很难集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任务切换耗散,当人们同时处理两个任务时,人脑的认知能力会在两个任务的切换时消耗掉。看上去是同时处理了两件事情,实际上对每件事情所分配的注意力都比一次只做一件事情时要少得多。另一个原因是任务混淆耗散。当人脑的认知从前一个任务切换到后一个任务之后,头脑中仍会出现前一个任务的内容,影响第二个任务。
除此之外,作者认为过去的认知偏见也会导致人们无法深度工作。比如很多人认为,忙碌代表生产力,只有忙碌才能有产出、才为公司创造了价值。在传统的工作思维中,加班代表努力工作,各种会议是工作任务多的表现。导致加班文化盛行,人们疲于处理各种紧急不重要的事情,忽视了工作本身的价值。要摆脱低效的忙碌,就要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工作习惯,通过刻意练习,培养深度工作的能力。
第二部分 如何培养深度工作的能力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培养深度工作能力的4个步骤。分别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将工作内化成习惯、像经商一样去执行和适当减少整体工作时间。
首先,作者根据职业特征介绍了4种深度工作的模式,节奏模式、双峰模式、禁欲模式和记者模式。
对于深度工作的入门新手,作者建议采用节奏模式来培养深度工作能力。节奏模式是指实践者创造一种工作节奏,将深度工作整合到生活中,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也就是说,你可以在每天的固定时间都固定做同一件事,形成节奏。比如,每天早晨起床后的一小时,可以设置成阅读时间或者写作时间,形成自己的节奏。
对于普通上班族或者有固定休息时间的教师、创业者,双峰模式比较适用。这种模式将个人时间分为两块,其中一段时间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专注。其他时间完成简单浮浅的工作。
自律的自由职业者可以采用禁欲模式,禁欲模式就是与世隔绝地进行深度工作。切断一切与外界联系的媒介,将自己封闭在别人联系不到的地方,但这种模式只适合少数人,毕竟大部分人是无法完全做到与世隔绝的。
除了以上三种,还有一种记者模式,这种模式的要求比较高。它指的是在日程安排中随时可插入深度工作的模式。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能立刻进入深度工作模式。这个模式来自一名叫做沃尔特·艾萨克森的记者。他经常利用这种模式进行深度工作。作为记者,大部分时间是到各地去报道。但一旦有空闲时间,他就能立刻转入深度工作模式。因此,在做记者的同时完成了一本900页的书稿。作者强调,记者模式是很难实现,不建议一开始就采用这种模式。这4种模式没有最好的,我们需要根据个人的性格和生理特点,还有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等,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模式。
选择好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之后,接下来就是适应和重复,将工作内化成习惯。好状态和灵感是熬出来的,不是等来的,只有将工作变成每日固定的习惯和准则,才能降低过渡到深度工作状态的阻力。
当把一个工作在同一时间,重复做的时,大脑就会沿着同一条路线不断产生神经髓鞘化,这种物质可以让神经细胞分工明确,使传递速度更快、也不至于丢失或者传递错了路线。这个传输过程像是一条河道,传递的信息像一条水流,第一次做某个动作时,水流在河道中的流经速度并不会很快,但经过每天冲刷河道,河道会越变越宽,水流的速度也会越流越快。对应到大脑,也只有通过大量、反复、有针对性的刻意练习,形成习惯,让大脑产生更多神经髓鞘化,才能重搭大脑回路,让信息流通更快,你的大脑处理信息也会更加容易,也就更加容易进入深度工作的专注状态。
要养成严格内化的习惯,首先你需要确定执行深度工作的地点和时长。然后,设定一个具体的时间框架,要求自己在这段时间内保持专注。其次还要给深度工作设置规则和程序。经过长期刻意练习,才能形成习惯。
所以,在这一步骤当中,将工作内化成习惯的要点是有意识地将每天的工作变成一种日常固定动作,有针对性地刻意练习可以产生更多神经髓鞘化,让大脑处理信息更加容易。具体做法是,每天在固定时间和地点开始工作,直到养成习惯。然后在每次工作前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框架,在这个时间内切断一切外界干扰,让自己只专注在工作上。
将深度工作习惯化之后,作者提出了一个“像经商一样执行”的概念。作者说,人们应该让自己像商人一样,给自己找一个能够燃起欲望的目标,把所有关注点都放到这个最重要的事情上。然后用足够的精力去完成它。
找到关注点后需要设置目标。作者建议在设置目标时抓住引领性指标,而不是滞后性指标。滞后性指标用来描述结果,而引领性指标是指,在达成预定目标之前阶段性指标。
以减肥为例,滞后性指标就是具体要减多少斤,而引领性指标是,为了达到目标体重,需要完成的阶段性目标。运用到减肥当中就是每天摄取的食物热量值,或者每周运动时长。确定了重要目标后,需要衡量目标的完成程度,统计深度工作时间。具体做法类似于A3项目中的TTI,设置计分板,每周做标记,记录当周的深度工作时间。定期回顾、分析未完成原因,随时调整工作状态和方法。
最后是适当减少整体工作时间。作者说,在正常工作日8个小时的时间里,人们能保持深度工作的时间最多是4个小时,普通人一般能保持2小时深度工作。压缩了工作时间会让人更加专注在重要的事情上,减少的只是各种会议、媒体干扰、网页浏览等时间。
所以,当人们觉得无法专注时,可以适当地减少工作时间。在原来的工作状态,对工作一拖再拖。把截止日期提前后,人们会因为工作时间减少更加珍惜时间,做选择时有所侧重,自觉减少无意义的浮浅工作时间。
总结和思考
深度工作可以看作是要事第一原则有相通之处,都涉及到对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高效能人士总是避免陷入紧急不重要和不重要不紧急的事务,并且通过花更多的时间在重要不紧急的事务上来减少重要且紧急的数量。工作中长期目标的规划就属于重要非紧急的事务,但因为不紧急,人们常常避重就轻,把时间花在浮浅的工作上,处理这类事务需要的就是深度工作的能力。本书介绍了培养深度工作能力的4个步骤。首先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然后通过确定执行深度工作的地点和时长的方式,长期刻意练习,直到成为习惯。接下来就要给自己找一个能够燃起欲望的目标,把所有关注点都放到这个极端重要的事情上,用足够的精力去完成。最后是适当减少整体工作时间,这样会让人们更珍惜时间,工作时有所侧重,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