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牡丹是最奇特,最出彩的一枝。
富贵花,雍容华贵,国色天香,于古老的文化沃土里生根、发芽。不仅长在了中华五千里的土地上,更长在了华夏人绵延千年的思想里,根深蒂固。
生于洛阳,长于洛阳,名成洛阳,如今却已不知是牡丹造就了洛阳,还是洛阳成全了牡丹。
似乎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千姿百态的牡丹依然一年又一年地“花开时节动京城”,而洛阳依旧是牡丹的文化温床,互补互容,和谐相生。
在悠久的文明历程中,我们追求内圣外王,追求外圆内方,追求一段国泰民安、和谐生花的历史。
而这种厚重的祈求,偏偏于历史的某一天机缘巧合地落在了牡丹的花枝上。
于是,它从百花中脱颖而出。
于是,往后的千年,它柔弱的花枝承载的不是人们对姚黄魏紫的赞扬,也不是春生秋落的生物特质,而是人们虔诚的愿望,对盛世和平的渴求。
总之,不再是一株简单的花。
诚如一切有生命活力的东西,在滚滚的浪潮中,它始终恪守着文化精华的气质。
正如西北大漠的胡杨林创造的三千年的奇迹,见证了三十六国的昌盛与繁华。牡丹则冷观了洛阳乃至整个中华史的更迭与变迁,可谓大气,可谓厚重。
而这文化的底蕴,早已在不知不觉间揉进了中国人的骨子里。
一株盛开的牡丹就像一个典故,这典故并不惊人,也不摄魄夺魂,它只是一群普通平凡的种花者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去向世人慢慢述说的故事,而倾听者,便是我们这些孜孜以求的后来人。
喧嚣与浮华,战争与乱离都已远离,人与牡丹不再担惊受怕,留下来的只是一派自然与祥和,朝朝暮暮,暮暮朝朝。
今天,牡丹继续千年如一地开着。
没有了武皇的一夜催发,它无需再高傲,也不再铿锵,只是在往来欣羡的目光中,一日比一日明艳,毫不掩饰地将千年“花中之王”的魅力从每一道经脉中散发出来。
曾有多少才华之人为它吟诗诵词?
又有多少痴花者为它高朋满座?
我不知。
我只愿在年年与花相伴的夜晚,为每一株绿枝上的新蕊献上一支独舞。
花香怡人,沁人心脾,我希望沉醉在每一缕清幽的芳香中,不吟悲曲,只唱恋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