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自己经常会陪孩子,包括上各种兴趣班,一起去公园玩,在家里玩亲子游戏,睡觉前讲故事等等。
我很多时候会思考一个问题,我花这么多时间陪她,值不值得?因为有的时候我也感觉挺累,尤其是孩子不是那么容易沟通,她不愿总是按着你的意图来行事,时时打破我的计划。或者我期望她能大方的跟人交流沟通,但她总是表现的有些胆小怯懦,说她害怕,但我一直没搞懂她到底害怕什么,问她她也无法描述,这是一个总是困扰我的问题。
(2)
我也学习了一些育儿知识,希望提高自己的陪伴质量,既然花了这么多时间,这么多精力,自然期望能有更多收获,比如让她获得成长,我和她能互动更好,我能更多的给她树立起一些好的影响等等。
所以,我近期经常会问自己的问题是,什么是高质量的陪伴?怎么才能做到高质量的陪伴?
我很明白,只是陪伴在孩子身边其实是远远不够的,陪伴和高质量的陪伴差距甚大。
据我自己的观察,绝大多数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手机上,或者在做其他事情,和孩子是各顾各的,各玩各的,互动较少,只有在孩子出现特别需要或者自己有要求的时候,才会和孩子有更多互动。我们大多数陪伴都是这种情况,把高质量都交给了各种培训班老师。
在陪伴中,让孩子学到更多知识,我感觉似乎也不能算是高质量陪伴
(3)
什么才是高质量的陪伴?判断标准我认为只有一个,那就是,你的行为是否在围绕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转。而不是让孩子围绕你的感受和需求转。
(4)
对于这个观点,可能有太多人的反对意见。
觉得如果什么都按照孩子的想法,那就要都翻天了,她要玩游戏,你是不是让她一直玩呢?她不想做作业,你是不是就让她不做呢?
孩子在我们眼里快乐开心的时候就像天使,而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哭闹的时候,任性的时候,就像魔鬼。对待天使我们用笑脸,对待魔鬼,我们一般都是用皮鞭(还有比这更狠的冷漠)。不能任由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像脱缰的野马。
(5)
现在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有两个最大的遗憾。
一是,和父母没有建立起真正的亲密感。最大的感觉就是好像从来没有和父母有过深入的交流,自己的需求总是被否定。似乎小时候还有过这样的记忆,比如:他们不是我的父母,我以后长大后一定要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我宁愿现在就去死,让他们难过去。总之,虽然父母并没有对我不好,我对他们也孝顺,但彼此间却没有那种无话不谈的亲密感和依恋感。现在也是较少打电话给他们,打电话也只是日常的问候。
二是,自己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想法。害怕自己被否定。真正活出自己的勇气不够,信心不够。
如果总结自己的这个经历的话,最大的问题,应该就是自我感受不被关注。武志红说,爱是看见,没有被看见就不是爱,什么是看见?就是别人能够真正理解你,明白你,懂得你。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6)
高质量的陪伴就是围绕孩子的感受来转,因为我们目前大部分的状况是,都是孩子围绕父母的感受转,而不是父母围绕孩子的感受转。
这里面涉及很多细节的问题,区别不易看的出来。
比如说,我们给孩子讲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孩子没有耐心听你讲,而想快速翻过去的时候,如果你跟着孩子的节奏走,那就是围绕她的感受走,如果你说你这样快速翻书我没发讲,你给我安静听,要不然我就不讲了,那么这就是让她在围绕你的感受转。
比如说,孩子在外面玩,时间差不多了,你要准备走,你如果是直接喊她走,还引起她的哭闹,那就是在围绕你的感受转。如果你是提前半小时就跟她说好,约定好时间,让她有预期和可控感,这样到时一般就能很轻松的离开,这就是在围绕她的感受转。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7)
围绕孩子的感受转,才能帮助她建立起自主的空间感,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空间。当然,在家庭中,我和老婆的空间是最主要的,所以在给她建立起自我空间的时候,也要有相应的规则,直到她走出这个家庭,走向独立。
爱不是天生就有的,包括父母与孩子间。不能去观察、感受、看见孩子的感受的陪伴,都不能称之为高质量的陪伴,也不能说是爱孩子,很多时候,只是在爱自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