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快到暑假,归心似箭,似乎连食堂的饭菜都一日比一日嚼之无味。恨不能马上回家吃一顿爸妈做的可口的饭菜。
如果说唤起家乡的回忆,除了那一口乡音,没什么比家乡菜和点心更让人难以忘怀的了。
也不知为何,从小对食物的欲望就比旁人多。
我妈常叨叨起我小时候的事。说我做作业的时候字没写好,挨了骂就容易哭,边哭边写字,还要空出一个手去抓桌上的烤红薯,麻溜的啃一口再放回去。
高烧39度的时候还嚷嚷着吃汤圆,妈妈说那个时候的市场没有现在这么丰富,不到寒冬腊月是买不到汤圆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想吃却吃不到的遗憾,这么多年依旧保持爱吃汤圆的习惯。尽管汤圆已经随处可见可买,但是妈妈还是学会了包汤圆,食物中总是寄托着对家人的爱,和着芝麻糖粉的甜意吃进心里。
虽然后来年龄长了,已经不是会被玩具逗弄住的小孩,但对食物的爱从未少过一分。
再后来大学毕业了,朋友四散,毕业季总是让人伤感忧愁,整个暑假我却是憋足了劲吃饭,还会特意跑去芙蓉小区路口边买煎粑。
说到煎粑,这东西在外乡人的眼里和烧饼差不多,但是我们眼里用电饼铛做出的烧饼和它是不能比的,它可比烧饼好吃多了。
热腾腾,两面煎的焦黄的煎粑,一块钱有两个。小时候它一块钱能买到四个,我常常傍晚在回家路上的巷子口,和街坊邻居一起,兜里揣着钱,巴巴的排着队。看着师傅和面、切团、包馅儿,边做边迅速的往锅里放,几分钟锅里便装满了白白胖胖的面团,在锅里四周浇上一层油,略略的煎过之后,再拿起热水壶浇上一层热水,水大概浸过面团的2/3,只听得刺啦一声,师傅利索的盖上锅盖,抬头朝我们憨憨一笑说,再一两分钟就好。这时便要收钱的,师傅的记性极好,谁要几个、什么馅、他只消看你一眼。
锅盖揭开是最开心的时刻,师傅将它们挨个翻了个面,煎粑一个个煎的外焦里嫩。萝卜馅的,一口咬下去,溢出萝卜的清香,吃进嘴里更是鲜嫩多汁,仿佛吃多少也不够填肚子。
如今煎粑渐渐的淡出人们的视线,再也不是随处可见。替代它的是各种烧饼,做好面团放进电饼铛里,似乎不用太操心,几分钟就好。我总感觉机器做出来的东西少了那份人情味和期待。就算不那么矫情,按口味来讲,它也是不如煎粑的,不能锁住食物的汁水,且焦脆多油,一口气吃多了就腻了。
只可惜它正在被人遗忘。
下回再写吧,写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