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一词想必大多数人并不陌生,尤其是当今时代的青年人。在《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2020十大流行语中,“内卷”赫然在列。与“打工人”“凡学”“后浪”这种通俗易懂的词汇不同,“内卷”乍一听给人一种动态之感,似乎将卷入看不见底的黑洞的可怕场景展示了出来。
内卷,本意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内卷”最早的“出处”是几张名校学霸的图片。现在很多高校学生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这个词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屡次出圈,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网络讨论。
引用余盛峰在《中国青年报》上的一段话:“年轻人内卷情绪的滋长,部分是源于他们对奋斗的方向和自身未来感到迷茫。随着竞争门槛日渐抬高,人们付出的越来越多,却未必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当工作难以与更高远的人生价值发生关联,劳动也就陷入了自我空转的状态。”
作为当代大三学生一枚,我可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个词语的骇人之处。高绩点成了身边每个人生存的唯一目标、稍一松懈便为自己浪费了一点学习时间而自责愧疚、公众号里有关“保研学霸”的推送总是阅读量最大的、每晚熬夜不到十二点就必定觉得这一天没有完成、为了争取平时分争先恐后与任课老师套近乎、作业总是做到最后一秒力求完美无缺、就连平时开玩笑也成了“跳下去我就保研了”……过了大一新鲜的感觉之后每个人都变得很忙,忙得没有时间去听思修近代史毛概等思政课、没有时间去做老师布置的调研任务、没有时间去听什么报告会演讲会、没有时间去研究什么创新创业的意义、吃饭的时间能省就省能啃面包就啃面包、不到体测周绝对分不出时间给运动、就连跟朋友好好聊聊天吃个饭都成了奢侈、更不要说谈恋爱找对象等耗时巨大的工程了,久而久之,似乎连家人老师都习惯了我们的这种“忙碌”,我们不打电话便不会我们打电话,上课睡觉的现象随处可见。
坦言,我曾经就是这个样子,这个“忙碌”的样子,至少有一年,看着别人丰富多彩的简历觉得自己也不能落后潜意识就觉得自己要向优秀的人看齐。可我也真得真得并不快乐:白天焦虑、晚上失眠、头发成把地掉、上课越来越难集中注意力,学习的成果也不尽如意。好在现在我走了出来,不愿再去满腔热血地参加各种各样能上就上的活动,不会再与专业或者院系里所谓的大佬比较,不再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不再每天看的故事全部围绕“快速”“学霸”等等字眼。这种感觉生活并不是我想要的啊,名利权情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果活得并不快乐那么我为什么要把自己的青春过成勉强的模样?
挺喜欢自己现在“悠闲自得”的生活:每天课上跟着老师发现科学的奥妙,竟然发现生活原来处处都是神奇;课下关闭微信qq专研我感兴趣的问题,竟有一种“呜呼哀哉过去学的全都白学了”的感觉;晚上操场或跑步或hiit,不管场地合适与否能走能跑能叫能跳能体验大汗淋漓之感我就觉得好快活;睡前打开“微信读书”app徜徉于文字的海洋,每每因为故事太美而忘记了入睡的时间;早起必定要读一篇英语美文,全身心的投入让我愈发愈喜欢英语……
我是要记录下来现在的生活的,好使得多年以后再来回顾可以抒情一句:哇,这么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