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线上研讨体验

昨天上午接到邀请,问是否愿意参加晚上的线上小说研讨。”当然" 我不加思考地表示。我觉得这正是我所需要的。

不论看多少书,参加多少写作课程,纸上得来终觉浅。自己一个人实践,感觉提升不快。如果有那么一群人,有同学有导师在一起,基于同学的习作来研讨,收获会更大。


为了参加研讨,我们首先需要完成八篇习作的阅读,选择出自己认为的最佳作品,并给出理由。以我之见,八篇作品中有一半没有入门,有一半可以相互比较。由于见解不深,就凭感觉选择了一篇《A》。我的选择标准是故事更完整、内容更丰富尤其是复杂人性、采用了一定的写作技巧。谁知导师们选择的是另外一篇《B》,那是以荒诞结果、文言文与现代文混杂、采用了双层结构和多个结尾等技巧的故事。说实话,我不是很认同,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在研讨过程中有所收获。

我们事实上是充当了MFA的跨校研讨旁听生。

三个小时的研讨,有将近150个参与者。各校学生代表轮流对作品发表看法,各校导师参与点评,作者及作者写入作品的同学也都在线上进行分享,还是蛮有意思的。导师中包括了闫连科、路内、田耳等知名作家。大家除了肯定《B》的上述入选理由之外,也进行了批评。

采用双层结构等复杂结构

体现了作者的专业素养;但是处理一万字的短篇,有点高射炮打蚊子,小题大做。而且作品中的第一层太简单,没有起太大的作用,反倒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炫技的感觉。如果希望第一层结构发挥铺垫的作用,帮读者进入故事建立一个缓坡,那得把整个开头写得更加扎实一些。

采用古今文字混搭的文风

使得作品具有非常高的辨识度,使得平凡事有了不平凡的气质;但是文言文已经不再普及的今天,写起来不容易,读起来就更难、不容易进入,有些吃力不讨好。

荒诞的结尾也需要逻辑性

作品看上去是卡夫卡式的荒诞,但是又在社会现实主义和荒诞之间摇摆。两者的结尾都需要建立在逻辑性上去解决冲突所产生的问题,这是作品最大的缺憾,没有能够给出一个符合逻辑的结尾。

基于这一点田耳、路内和闫连科老师都给出了可能的改写方向,使得故事的走向是理性的值得推敲的。

标题、人物形象等

标题需要反映故事的内核,不要为了标新立异而起吸引眼球的或者独特的标题。花在主要人物上面的笔墨要足够,以便人物形象能够立起来;人物也不是孤立的,周边重要人物形象也要用要点把TA立起来。


我们体验的线上研讨只是他们系列研讨中的一次,下一次他们研讨的就是我所选择的《A》,主持人说差不多有一半的同学选择了该篇。不知道下一次还能不能邀请我们参加,我得去跟主办方商量一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