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我发现自己有个老毛病:很容易兴致勃勃地开启一个项目,但往往只坚持几天就放下了。读书也是样,刚翻几章,就被别的事情吸走注意力,结果一大堆书都停在半截。这种半拉子工程做多了,耐心被一点点消耗掉,心态也越来越急躁。
急躁的年代更应该以年看问题
昨天看到和菜头的一个故事,他曾经用整整一年的时间蓄须留发,想看看自己能不能撑下来。那一年里,吃饭睡觉都不方便,甚至吃个外卖都会被胡子绊住。但他还是硬着头皮坚持了下来,从最初的难以忍受,到慢慢习惯,再到最后发现自己照样可以过日子。一年缓慢的时光,让他在忍耐里观察执念,也在忍耐里看到变化。
我们却正好相反,生活在一个太快的时代。AI每天在更新,新闻每天在推送,大家都希望今天努力,明天见效。习惯以一周、一月为单位去思考,很少有人用一年甚至几年去衡量。可真正值得的事,本来就要用年来计算。孩子的成长是这样,跑步、冥想、写作这些技能的积累也是这样。一个月看不到变化,一年看不出成效都很正常。但如果放在五年、十年的时间轴上,结果就完全不同了。
最近我写反思的次数多了。跟着成甲老师学习“复利之路”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反思本身,也是复利。我常常觉得自己做的事太多,目标分散,计划又短。写下来才发现,这其实是老毛病——缺乏耐心,总想快点见效。可最值得做的事,都要以年为单位去积累。
成甲说过,只要专注做一件事一年,就能超过 99% 的人。这句话让我很受触动。很多人不是没努力,而是没积累:日记写一周就停了,跑步坚持一个月就放弃了,看书翻到一半就换了另一本。短期看热闹,长期才见功夫。
我开始提醒自己:专注一点,耐心一点,把愿望拉长到一年、三年甚至更久。
按年定计划看来是个不错的办法
在《巨人的方法》里,Blockstack 联合创始人瑞安·谢伊有个“新月计划”。他给自己定下每个月的重点:7 月每天读书,8 月不看电视电影,9 月不吃乳制品,10 月远离麸质,11 月每日冥想,12 月屏蔽新闻和社交媒体推送。你会发现,有些是“远离某物”,有些是“坚持某事”。这样一年下来,每个月都有一个锚点,不会虚掷。
而我常常是一会儿翻本书,一会儿刷个公众号,群消息、新闻来回切。觉得摸鱼不该,就又去忙工作,忙到一半又跑去闲聊。一天看似做了不少,卡片记了一堆,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体系,也没有长远目标。忙归忙,却没留下什么。
可医生要培养出来至少要十二年,而且十二年后也只是个初级医生。很多职业的成长都要三到五年。我们却总想着“速成”,总问“什么时候能见效”,很少有人说“这件事,我打算用五年来做”。
回头想,真正改变生命的事,没有一件是短时间完成的。孩子的成长不是一天的事,性格的成熟不是一个月的事,一个人的底气和智慧,往往要用十年酝酿出来。我们之所以焦虑,不是因为没进步,而是因为眼睛盯得太近,总在看这一周、这个月有没有变化,却忘了生命的变化要用年甚至十年来算。
陪孩子读绘本,我不再问“什么时候能自己读”,而是告诉自己:“这是我们要一起做三年的事。”写笔记,我也不再想着“发朋友圈”,而是为了五年后能回看一路走来的痕迹。遇到焦虑的时候,我就问自己:“这件事,值得我用五年坚持吗?”如果值得,就继续;如果不值得,就放下。
真正改变生命的,从来不发生在一周、一月,而是在五年后悄然显现。时间一拉长,很多急着要答案的事,反而就能等了。
马徐骏老师的 30/300 已经做了 1603 期,罗胖的跨年演讲做了 10 年,我自己早起也已经 1766 天,在公众号写到第 500 篇,还收到了成长足迹的奖励。
孩子的兴趣班也要以年来考虑
身边父母常常为孩子的学习焦虑:看到别家孩子三岁能背很多诗,就慌了;听说四岁学钢琴,又觉得自己家孩子落后一步。于是拼命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想赢在起跑线。
可这些课外教育很多归根到底都是超前教育。比如小学奥数,别人刚学三年级的,你已经学五年级的;你学五年级的,他们又去学初中的。竞赛、跳级、少年班,也都是同一个逻辑——比同龄人更早。
但这种竞争永无止境。你三岁学,有人两岁学。于是整个社会都卷在“超前”里。孩子从两三岁就开始比拼,一直拼到大学,甚至研究生。这么算下来,时间太长了。
更讽刺的是,有些东西你现在花了很多钱很多时间去学,等孩子年纪再大一点,只需要花现在十分之一的力气就能学会。大多数超前学习的优势,等大家都学上来了,也就被蚕食殆尽。除非你永远超前,可付出的成本和得到的效果,值得吗?
学习本就是一生的事,不会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就算提前学两三年,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孩子教育这事,学得早不如学得久。学得久,就很少有不擅长的。我让儿子学乒乓球学了六年,学写字也六年,虽然都是很普通的事,但因为做得久,自然比大多数同学更扎实。
投资这事更应该按年来
投资更该按年来。每天都在发生意料之外的事,未来谁都说不准。投资没有固定的方法,连格雷厄姆的公式都改过五次。承认未来不可知,才是最真实的。
投资最重要的两个共性因素是估值和周期。估值高的时候坚决不碰,估值低的时候买,估值适中就少量买。周期也是一样,牛市阶段谨慎点,熊市阶段更大胆。
你买房子不会天天盯着房价,也不会想着今天买明天卖。贷款期限至少十年。之前房子能赚钱,就是长期思维在起作用。
橡树一年看不出什么变化,十年才显著,五十年才能参天。同样,股市的波动也没那么重要。只要这个公司能成长,十年后,它的价格一定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巴菲特说,如果你不准备持有一只股票十年,那一刻也不要拥有它。企业的价值从来不是一两个月决定的,而是整个生命周期能赚多少钱。
投资,说到底,就是让钱跟上世界的趋势。只要拉长时间,就能淡定。
一句话提醒自己:别再活在“一周一月”的时间里,试着用一年、五年去看问题。真正的成长,都是慢慢长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