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第二种思维模式是:游戏规则变了,因此,你也得变。
青春期的孩子与小时侯相比,无论是身体、认知还是情感都不同于幼时。生活上父母的确是可以稍微放手了,至少不需要像小时候那般全方位地在生活方面对孩子进行监管。毕竟这时的孩子,也并未像小时候那般完全依赖于父母。
孩子大脑的增长根本跟不上身体增长的速度,然而享受满足欲望的那部分大脑过早地发达起来,但是控制身体的部分大脑,还没有发展起来,这就是青春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问题的原因。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技能和实践来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所以游戏规则变了,你不得不变。
作者很巧妙地用教练来比喻父母的新角色,作者尤其提到了伟大教练的三个特质,即关注个性发展,而不是只盯着结果;故意讨论“毁灭性”失败;用价值观而非情绪来管教孩子。
成年人的情绪管理非常重要,拿熊孩子经常没有完成作业这件事来讲,当你被老师告知孩子作业没有完成时,尤其还是在老师已经讲过的情况下,练习册上还是大片大片的空白。相信不少父母看见这种情况都是气不打一处来。
可是生气过后,事情总还是要解决的,这时最笨也是最好的办法应该就是代替老师督促孩子尽快补上。
这时在和孩子的沟通中,父母的沟通方式也一样重要。
如果你以这样的方式开始谈话,“从这件事我们学到了什么?”也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为使用“我们”时,意味着这是一种支持,仿佛在告诉孩子,不论怎样我都和你在一起面对。即沟通先于改正。
作为班主任这一点我感受最深,事实证明孩子怕的并不是你的情绪,而是你的真诚。当然这不排除个别拉出去打一顿就好了的熊孩子。
但是我相信,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
我不得不承认,暴力至多让人表面看起来沉默,但是共情和理解,却是人心悦诚服地做出改进。
前不久我们工作室的小伙伴就“孩子不让家长检查作业,家长该怎么办”进行了讨论。
征集了几十位班主任的建议,建议的核心点都指向了亲子关系。亲子关系的前提,应该从控制情绪开始。
有人说,衡量一个人的真正标准,不是看他在舒服和状态好的时候如何表现,而是看他在面对争议和挑战的时候如何承受。
“你不可能预测到每一座冰山,但是你能让船更坚固。”也许读了很多书,依然处理不好亲子关系;也许了解了很多理论,还是会炸毛。
但是人不能给别人所没有的,在治愈孩子之前,先治愈自己,先理解自己的愤怒,理解多元,接受不同,这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