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文: 小布鞋的启示
每次整理家里的东西,都能惊喜的发现了一些“存货”,今天也不例外。整理孩子过去三年的衣物,惊讶自己为了这一个小小的孩子,居然攒了那么多零七八碎的东西,妈妈包两个,背带两个,吸奶器两个,腰凳一个,爬爬垫两个,床围两套,玩具很多,衣服很多很多。。。一边收拾,一边感叹,我这三年全职妈妈,真没白忙活啊,攒了这一大堆二手货啊!账面上光出不进的赤裸裸的吃老本啊!难怪每次老公问家里还有多少存款时,我都故作委屈状的说,“没多少了~,等银行账单出来了,我就知道了~~~确实该省着点了。”然后,就转身低头紧着忙乎孩子去了。往往这个时候,老公都会斟上一小盅酒,炸点花生米,我绝对不会为他不做家务还喝酒吱半点声儿,我做人的原则就是,不能太局气(局气,北京话,小气的意思)
我坚定的相信,这么晕乎不算账过日子的妈天底下绝对不止我一个,所以我一直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心安理得。但是,今天我要说的,并不是如何做一个勤俭持家的全职妈妈,也不是如何经营夫妻在矛盾前的关系,而是说说在一堆“二手货”里,崭新的一次没给孩子穿过的十成新的小布鞋。
虎头鞋,大红色和大蓝色一共四双,两双大,两双小,鞋面鞋底都是布的,针脚很整齐。这是我那个在河北农村的六十多岁的三姨亲手做的,现在的我心底里是很感激的,知道她年纪大了,眼神不好了,知道我生孩子,高兴的几天几夜没休息好,帮我赶做的礼物。当我妈妈高兴的把这心意的礼物,交到还在坐月子的我手里的时候,我当时还是忍不住心里咯噔了一下,仔细的包好,收在抽屉里。后来,随着孩子长大,几次拿出来给孩子穿上,想返璞归真的体验一下,都因为实在和衣服不搭,就放弃了。后来,给孩子买了老北京布鞋,算是对上一辈的一种接纳吧。
是的,河北农村,我妈妈的故乡,她是老大,在弟弟妹妹里个子最小,最能读书,也是唯一一个留到北京的,在著名的心脏病专科医院工作到退休。小时候,每次填表格都要写爸妈籍贯,我都觉得妈妈的籍贯,河北那两个字特别刺眼,其他同学父母都是北京的,让我自己觉得瞬间比别人矮了一头,就像是血统不纯正,不能成为贵族似的。为此,我不愿意和来北京旅游的亲戚说话,不愿意听和他们有关的事情,只希望他们和我没有关系。毕业后多年,和同学聚会聊天才知道,原来很多同学的父母都不是地道的北京人,更谈不上什么贵族了。只能说,当年的我,多么的不谙世事,多么的神经敏感,多么的把自己当回事儿啊。
三姨是妈妈最小的妹妹,也最憨厚,一直在老家务农,记得每次来北京,都要大包小包的扛一些新鲜的米啊豆啊,妈妈每次都特别激动,拉着这个妹妹问寒问暖,但是我的印象是,她说话声音太大,笑声太大,身上烟叶味道太大,个头太大,走路动静太大,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简直来了个怪兽,入侵到我那个自以为是的小空间里,让我浑身不自在。而妈妈也成了一样的大嗓门,记得三姨每次来都会帮着妈妈拆洗被子,两人一边缝被子,一边大声说话。我倒是好奇三姨那么粗壮的大手,拿起针线来怎么会那么轻松。每次到北京还会给特意比着我的鞋,给我做几双鞋垫,而这这个做法更是让我受不了,简直太土了,坚决不能接受。如果妈妈来劝,我一定会和她翻脸。小时候因为对妈妈的成见,经常和她因为小事吵,恨不得每次都能把她的身世吵成另一个样子,能把妈妈变成我理想的大家闺秀。
因为经常闹别扭,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早点离开妈妈,成为和她不一样的人,过和她不一样的日子,其实我不想身上有一点点她的影子。
我长大了,不仅在北京长大,还在北上广深都工作过,后来还出了国,这些经历都遂了我的心愿。每到一个新地方,我都喜欢凭着记忆,做几道家乡的饭菜,而这些记忆里都是妈妈的影子。我自己的性格自然而然的越来越像妈妈,有了她爽朗的笑声,喜欢摆弄花花草草,对自然风景不由自己的赞叹。时间过了,和亲人的距离远了,我也学会了对生活慢慢体会。
妈妈和三姨都非常善良,也很有自己的涵养,妈妈一直都喜欢读书,对任何人都礼貌得体,从来不会像小市民那样斤斤计较,更不会搬弄是非。几十年她的性格都是这样,她的同事朋友都喜欢这个乐天派的老大姐。
农村人,在我的理解里也不再是个负面的代名词,一个人的修养,和她的出身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家庭影响更多的是个人后天的领悟。这双小布鞋,我特意留起来,对我而言,是个特殊的礼物,能让我学会接地气的生活,能让我发自内心的轻松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