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心竞争,很不容易,因为心常常预备卖掉灵魂以自满其欲望。”读到西方哲学家赫拉协利图斯的这句话特别有感触,尤其是这次参加“民国那些人那些事”的主题阅读。
读《南渡北归》,感到了那些文化大咖们的与心竞争的文学精神;读《大学与大师》感到的是梅贻琦先生的与心竞争,那就是实现自己办一所好大学的理想;读《张爱玲文集》看到了张爱玲的与心竞争,那就是做一个追求自我个性发展的女人;读林语堂先生的《风声鹤唳》,读到了与心竞争,看到的是姚博雅与梅玲在努力追求自己的生活与爱情;读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看到了我们整个民族的与心竞争,那就是爱我所爱,作为一个中国人站在爱的基础上审视我们民族的优与劣;读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稿》看到了与心竞争,那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在文化统一的基础上而实现的国家的统一;读胡适的《四十自述》看到了与心竞争,那就是在文化进步的过程中,胡适先生为了推动文学革命而进行的不懈努力,甚至可以叫做斗争;读《鲁迅全集第九卷》,读到了与心竞争嵇康的“绝世而独立”的不屈风骨,中国小说的破茧式发展;读《三松堂全集第一卷》也读到了与心竞争,冯友兰在形成哲学思想的道路上的努力与艰辛。
读到了那么多大咖级人物的与心竞争,更告诫自己要努力做一个与心竞争的人,不至于让心卖掉灵魂。很真切的体验到这次参与民国那些人那些事的主题阅读,就是一个与心竞争的过程。开始有点惧怕,因为第一次参加共读,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后来告诉自己总是要学习的,总是要迈出第一步的,不能总是当一个旁观者吧!开始鼓起勇气问书友,感谢书友热情而耐心的辅导,迈出了共读路上的第一步。接着又完成了《四十自述》的共读。中间的过程自然有艰辛,特别是在春节里,但是因为有了与心竞争的决心,也就坚持过来了。两个月下来收获满满,除了两本读书笔记,多少书评,读书摘录汇总等,更重要的是深刻懂得了与心竞争的价值所在。
看到了一个个文化大咖的学术成就与成长,告诉自己要与心竞争,在成长的路上,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齐白石先生,40多岁才开始走上绘画之路,清朝名臣于成龙45岁才出仕做官,但一样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读完这个主题阅读之后发现自己读的书太少,面太窄,好在已经醒了,现在开始还不算晚。与心竞争,惜时如金,抓紧时间走在读书成长的路上。
作为一个教师,作为一个母亲,更要与心竞争——教育孩子是一生不可懈怠的责任。胡适的母亲,一个不识字的村姑,从结婚开始学习认字,就这样一边自己学一边带着儿子学,开始了胡适的启蒙教育。更重要的是她对儿子教育的重视,当别的孩子上私塾一年交两块钱学费时,他给儿子交了12块钱,比别人多出来的十块钱,专门上私塾里的先生为儿子讲书。坚持在家庭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让儿子到上海读书。一个女人23岁守寡,儿子12岁时就离家,求学一直到26岁,14年回家不超过三个月。作为母亲该是多么思念自己的儿子,这该是怎样的煎熬。但这是一位清醒的母亲,为了成就儿子的一生,甘愿倚门远望,孤独终老。
冯友兰先生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亦不亚于胡适的母亲。如果说胡适的母亲是一个清醒的母亲,那么冯友兰的母亲就是一个开明而又有格局的母亲。当冯友兰先生的父亲补缺到方言学堂时,孩子年龄小,还不能到学堂上学,父亲就每天给他们布置任务,让母亲监督他们读书。母亲识字不多,不会的,就留到父亲晚上回家再讲。父亲还会把学堂里其他孩子学的内容讲给孩子们听,而且教育孩子从小要励志,不要仅仅关注知识的学习。当他带孩子出去游山玩水之后,让孩子作文以记之,孩子们都只写了景物。父亲就亲自写一篇文章,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托物言志,什么是借景抒情,让孩子们从小就在心构建一个大的格局。在那个时代,如果支持儿子上学,还看不出父母的伟大之处,冯友兰先生的母亲对女儿求学的支持,可谓是开明之举。在那样一个时代,宁肯用女儿做嫁妆的钱,把女儿送到北京去读书,这样的母亲实在令人敬畏。不仅支持儿子女儿,冯永来母亲对儿媳的读书也是及其支持的。儿子和儿媳成婚后,作为一个旧时代的婆婆,没有把自己的儿媳封闭在家里成为一个家庭妇女,而是鼓励冯友兰夫妇外出求学,作为婆婆心甘情愿在家里为两个儿子带孩子,让它们在求学的路上无后顾之忧。不但支持自己家的孩子读书,对于家乡孩子的教育分外重视,出任家乡女子学校的督学。有了这样执着于教育的母亲,培养出了胡适、冯友兰这样的大家。当然还有陈寅恪,梅贻琦等同样拥有如此的经历。作为一个母亲,一个教育人,自己很惭愧。在教育这条路上,自己要走的路还很远,与心竞争,坚持前行。
很多的事都需要自己与心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