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忘记自己是从何时开始恋上林徽因的了,总之,很久很久了。
在这么多年里,我俗之又俗地迷过她的四月天,甚至还曾拙劣地仿写过,然后由此翻遍了她的所有文学作品;更是满腔热情地YY过她全部真真假假的绯闻,兴致勃勃地瞧着她来到了这,又走去了那;当然,也抗过了全民声讨她绿茶婊,人人群起而攻之的那段岁月。
时至今天,我已经说不清林徽因在我的心中究竟是怎样的地位。
是偶像?更像亲人。
我常常感到很庆幸,自己并未生在民国。所以免去了在她耀眼光芒下的黯然神伤,而可以做到如今的隔空相望,真心诚意地顶礼膜拜。
林徽因是一个个人魅力过于突出的人。加上近年来的舆论泡沫,她的私生活在吃瓜群众的闲谈之中被无限放大。以至于人们都沉浸在热闹中,而忘却了她曾经写过多少著作,又是一位怎样严谨的学者。
《九十九度中》是林徽因小说中的代表作,描写了北平一个暑天里发生的事。这部小说因为写法的现代,而被视为京派小说中的翘楚。
这次为了更新民国系列读书笔记,我特地又拿起《九十九度中》来重读,结果竟然有了令人兴奋的新发现:这不就是北平版的《北京折叠》么?!
1 社会不同阶层的生活百态
《九十九度中》和《北京折叠》一样,描写了社会中不同阶层之间生活状态的巨大差异。
富贵人家/第一空间的人过着无比体面的生活。经济无忧,反而是交际在日常的生活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普通百姓/第二空间的人则为了生计而奔波,偶尔在忙碌之余还会幻想能走入上一个阶层。
底层大众/第三空间的人则始终依靠卖苦劳力赚取生活费。他们在被压榨的同时安分守己,走入上一个阶层在他们看来是不值得思考的问题,因为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但是从内容来说,两部小说主要有两点差异。
一是《北京折叠》更添了一点科幻色彩,将世界切割成了三个相互隔绝的空间,只有通过特定的渠道才能彼此衔接。
而《九十九度中》则是写实派,不同的阶层生活在同一个空间,彼此可以碰面。但尽管如此,富贵人家高高的院墙同样也是底层人民可望而不可及的。
二是由于故事背景所处的时代不同,《北京折叠》中各阶层的生活状态整体都要比《九十九度中》拔高了N个等级。
具体来说,《北京折叠》的故事发生在22世纪,此时安全与温饱问题早已解决。各个空间之间主要是生活状态优与劣的差异,而第一空间的人们也远比《九十九度中》的富贵阶层进步了太多。
《九十九度中》的故事则发生在民国,一个动荡的乱世。因此,底层劳苦大众的生活重心不仅仅限于在穷困线上挣扎,而是还有可能事关生死。
譬如故事中的一个挑夫,白天还好好地给富贵人家挑担子去送筵席,晚上就一病不起。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竟然就此暴毙。
2 写作手法惊人的一致
《九十九度中》和《北京折叠》同样都只描写了一天当中发生的事,而没有在一段延续时间内的事件发展上落笔。
在这个截取的横切面中,亦同样都通过人物关系进行了有效的串联。
不同的是,《北京折叠》中有一个穿针引线的主要人物,即老刀,三个空间由老刀捎信这一事件衔接了起来。
而《九十九度中》则并没有一个主要人物,小说中有多个场景,而前后场景之间由不同人物的关系交互产生了互动的交集。
为什么她们都不约而同地选取生活中的某个片段来做文章呢?
我觉得主要和小说的主旨有关。
她们并不打算讲述一个发展中的故事,于是不需要来龙和去脉的交代与铺陈。
她们更想描述一个状态,即社会被割裂为不同的阶层,而这些阶层的人们之间有天壤之别,并且想要跨越阶层之间的鸿沟很难。
所以她们要把不同阶层的人放在一起,以便做鲜明的对比,产生感官上的冲击。
我不知道郝景芳是否看过《九十九度中》这本小说。但是,我愿意将《北京折叠》看作是对林徽因的致敬,是《九十九度中》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延续。
3 小女子的大情怀
我一直认为,一个女作家,能够做到不写亲友爱,而是把眼界放宽到聚焦于社会的,便算得上是有大情怀的人。
林徽因便是如此。
她并不是一个长年待在深闺,只知吟诗作赋和小情小爱的人,她的肩上始终担负着很多责任。
譬如林徽因陪伴着丈夫走遍了中国的很多个角落,只为了能够深入地考察中国的古建筑。
民国本是乱世,出门在外便早已和养尊处优的舒适分道扬镳了。更何况,她们所到之处很多都是偏远地区,条件差的不是一星半点,经历的苦难可想而知。
再譬如林徽因晚年为了设计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保护北京的古建筑等等诸多大事而带病奔波,不遗余力地奉献着。用自己的热忱、真挚和专业报效着她热爱的国家。
这些其实才是林徽因真实生活的重心。
可是,似乎她的所有成绩,都无法和私生活相比。从民国到今天,人们热议的永远是她和她的男人们。
你说,这究竟是福还是祸?
假如换做是你,你扛得下这样的舆论吗?
我想很难吧。
林徽因的一辈子,确如冰心所说,没有几个女性朋友。
但是我想,无论是谁,站在她的面前应该都会自惭形秽的吧。没有哪个女人愿意和一个如此光芒万丈的同性比肩的,所以,随便一想也能猜到她遭到过多少白眼和妒忌。
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烦恼是:既看不上别人的优秀,又担心自己的出彩遭到他人的妒忌,导致自己被孤立。
于是,总是很容易就陷入他人舆论的掌控之中。然后变得束手束脚,犹豫不决。
可是林徽因呢?确是丝毫没有被舆论所绑架,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
因为她心里特别懂得,与其陷入舆论的重压中随波逐流,不如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和生活。
而这,才是我最爱她的原因。
其实妒忌的真相常常是这样的:一颗小草会妒忌身边那个长得比自己高的小草,但是却绝对不会妒忌旁边那颗参天大树。
所以,堵住别人非议的最好办法其实就是做更好的自己。
当你越跑越快的时候,一定会发现,身边那些曾经阴阳怪气的“不过如此”渐渐都变成了真心实意的“佩服佩服”。
民国的女子那么多,毫无疑问,林徽因是最耀眼的那一个。耀眼到谁都会多看她几眼,谁也都想挫挫她这个头牌的锐气。
在曾经人人称之为绿茶婊的那段时间里,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民众舆论如洪水猛兽般的可怕。却由此,对林徽因愈发地崇敬了。
所谓女神,或许不在于有多么燕妒莺惭,抑或冰雪聪明,而是一辈子敢于坚持做自己。
无论别人如何赞叹有加,还是怎样明嘲暗讽,都不会因此而迷失了自我。而是始终朝着自己的方向,头也不回,坚定地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