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对恩娣一家来说,是值得庆贺的一年!祖父的“地富帽子”摘掉了,他重获自由了。又可以继续沉醉在他的《孔子》《孟子》《庄子》里了,又可以大胆地欣赏他钟爱的《红楼梦》了,又可以拿起笔来尽情地书写他的诗词歌赋了。而恩娣也上学了。
学校在离恩娣家一两里路的村的南面,几间简陋的房子,桌椅都是学生自带,一块不大的操场,周边长满杂草。有人说:“这根本就是一座破牢。”可对恩娣来说,这就是她的天堂。
恩娣喜欢与这些跟自己一般大的孩子在一起,喜欢讲台上教鞭轻舞的老师,喜欢那美丽的拼音,有趣的汉字,神奇的数学。一学期下来,恩娣获得了几张漂亮的奖状,一枚鲜艳的红领巾,衣袖上也别上了大队长的徽标。学会了踢毽子、跳绳、打排球。回到家里,亲人们像众星捧月一样拥簇着她,她快乐,她陶醉,心像喝了蜜一样甜,嘴像抹了油一样滑,逢人就灿烂地笑,甜甜地喊。谁都知道赵家有个聪明可爱的丫头——她的名字叫恩娣。
她那不再备受压制的父母,所有的优秀特质很快脱颖而出,母亲勤劳肯干,温柔贤惠,尊老爱幼,左邻右舍,无不尊敬;父亲正直善良,足智多谋,人人愿与他共事,很快被派到公社棉纺厂上班,连那讨厌的刘队长也时不时过来与他交心谈心。父亲也不计前嫌,像没发生过什么的与他畅所欲言。
日子就这样下去该有多好,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恩娣读三年级时,祖母毫无征兆地病倒了。
头一天晚上,祖母还与她们一起剥棉花桃到九点多,第二天放中学时,祖母就躺在床上什么都不知道了。医生说是中风了。恩娣不相信祖母就这样不与自己说话,抓起祖母的手,一遍又一遍地呼唤,可无论恩娣怎么叫,祖母都只能用流泪的眼睛静静地望着她,她的心都碎了……有谁知道她还有多少话要与祖母说?有谁知道她还有多少事要为祖母做?有谁知道她对祖母怀有怎样炽烈的爱?豆大的泪珠自她的眼角滚滚而下……
恩娣每天带着红肿的眼睛上学,回来就看祖母醒了没有?可几天下去,祖母还是一点反应也没有。听大人们说一般像祖母这种病,至少得拖个三五年。恩娣想:“这么长时间我就不相信我的祖母不能醒来。”哪知在第七天的时候,祖母就永远地闭上了自己的眼睛。那天恩娣还在上课,堂哥递的信,老师允许恩娣先回去,恩娣只觉得双眼发黑,四肢无力,抹着泪,忍着痛踉跄着回家,刚走进村头,就听到哭声一片,待走近时,见几位姑母哭得死去活来,恩娣挤进去,看到直挺挺地躺在台上的祖母苍白瘦小的脸庞,紧闭的眼睛,神态安详,像在睡觉似的,全身白色棉布衣裤,一双黑色绣花小脚鞋,用一根白色的细带子连着,恩娣失声地叫了一声祖母,跪倒在祖母侧旁,咽咽地哭泣。心里想着自己是祖母最疼爱的孙女,祖母怎么舍得离她而去?放进棺材的时候,二姑母先睡了进去,硬是不让别人把祖母放进去,恩娣呆呆地望着祖母毫无血色的脸颜,仿佛要把以后所有的眼光都用来饱看这个疼她爱她的女人。
葬送得很热闹,父亲的同事朋友送来了一拨又一拨花圈,上下台坡成了一片花的海洋,把那破旧的屋子衬得更加苍凉。叔叔念悼词的时候昏了过去,换了堂哥接着念。恩娣想:“这寥寥数语又岂能写得尽我祖母的一生一世。”送走了祖母,晚上睡觉的时候,姑母们还在哀哀地哭着,恩娣也睡不着,泪也跟着流,觉着没有了祖母,自己是多么的可怜!就这样恩娣第一次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生生地离去,死这个字眼第一次从她身旁走过。
以后常常是放了学,恩娣回家见不着祖母,以为她还在灶上忙着,便甜甜地喊,过后才猛然想起祖母已经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间,离开了这个贫穷却温暖的家。
没有了祖母,恩娣便忙碌起来,父母照样忙得不分昼夜,哥哥姐姐可以到田里帮着忙重活,家务活就全是恩娣的事了。每天早晨起来把家里打扫干净了去学校,中午回来还要做饭、洗衣,想起这一切皆是祖母一手一脚地把她教会,而今的祖母不知在哪儿呢?心又不免凄凉。
在这伤心的日子里,有一个人给了恩娣莫大的安慰,他就是住在学校旁边的汪文杰。他坐在恩娣的前排,小小的个子,小小的脑袋上长着一双亮晶晶的眼睛,瘦削的脸庞,薄薄的嘴唇,说起话来微微上翘,看起来自信满怀。他常常把身子转过来,右胳膊搁在恩娣的桌上,看恩娣写字或与恩娣说话,从与他的谈话中,恩娣感觉他各方面都比自己更胜一筹,他好像什么都懂,母亲打给恩娣猜不出的谜语,他准猜得中。还讲好多有趣的故事给恩娣听。讲的时候,眼睛忽闪忽闪,嘴唇微微上翘,微笑着望着恩娣,迷人极了。九岁的他们毫无顾忌地袒露着眼里对彼此的欣赏。恩娣喜欢跟他在一起,觉得他像自己的亲人一样亲切,他的博学也把恩娣带到一个很奇妙的世界里。跟他在一起,恩娣是快乐的。每天上学放学,他的家都是恩娣的必经之地,恩娣总喜欢有意无意地多望两眼,而且每次经过他家,恩娣的心里就有很温暖的感觉。恩娣想:“该不是祖母在天上看着自己,怕自己孤单,就把这汪文杰派到自己面前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