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古籍记载,黄帝是熊国国君少典的二子,姓公孙,居住在轩辕之丘,故称轩辕氏,其生活的部落以熊为图腾,又号称有熊氏。轩辕的母亲叫附宝,一天她到野外祭祀祈祷,刚好遇上天空闪电雷鸣大作,闪电环绕北斗七星的天枢星,附宝于是怀孕,经过二十四个月的养胎,终于在寿丘生下了轩辕。
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成年后聪明能干,品质高尚,深受民众拥护。
在轩辕时期,各个部落之间为了财物、奴隶经常相互征伐。也就是所谓的:“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互侵伐,暴虐百姓”。熊氏部落当时的主要对手是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
轩辕为了夺取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做了充分的战争准备,他推行:“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的政策措施,整顿军备,鼓舞士气,发展生产,善待百姓,观察形势,还联合周边各大部落,壮大自身力量。先后打败了炎帝、蚩尤,完成了中原地区的大一统。
史料记载,轩辕在四方归顺后,巡视天下,“东至于海,西至于空峒,南至于江淮,北逐于荤粥”。也就是说从山东到陕西,从湖北到蒙古,都成了其领地。
轩辕平定其他部落,统一天下后,与诸侯订立契约,在涿鹿山脚下建立都邑。他设置职官制度,让官员管理四方,协助自己治理天下。轩辕顺应天地规律,推测阴阳变化,讲解生死道理,论述存亡原因,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虫豸,测定日月星辰以定历法,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而自己节衣缩食,饱受辛劳。他以土德王之,土色黄,所以号称黄帝。
黄帝居住在轩辕山,娶西陵国君的女儿嫘祖为妻。嫘祖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叫青阳,后来被封为诸侯,居于江水;另一个叫昌意,也被封为诸侯,居于若水。昌意娶蜀山氏的女儿昌仆,生子高阳,就是后来的颛顼帝。
黄帝死后,埋葬在桥山(今天陕西黄陵)。值得一提的是,黄帝作为远古先贤,备受后人尊崇,后世常借其名,以重依托。
如浩瀚的中医学著作《黄帝内经》,言辞质奥,用义弘深,据传是依据黄帝与天师岐伯的问答而成书,所以后世用岐黄之术指中医学术。
事实上,《内经》书名冠以黄帝,虽说其祖述蓝本确实可能来源于黄帝的臣子岐伯,但更多的原因是当时世俗尊崇古人,学说著作不托名神农、黄帝,似乎就没有人重视,没有人相信。因此,西汉刘向在汇集编校医籍的时候,取名《黄帝内经》,用现在的话来说,这纯粹是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