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非是为了少数精选的读者而写作的,这种人对我毫无意义。我也并非是为了那个谄媚的柏拉图式的整体,它被称为‘群众’。我并不相信这两种抽象的东西,它们只被煽动家们所喜欢。我写作,是为了我自己和我的朋友们;我写作,是为了让光阴的流逝使我安心。” ——博尔赫斯《沙之书》
今天是写手圈30天连续写作训练的第29天,一个多月以来,每天担心自己没有东西写,无时无刻都在想选题,可真到了最后,发现电脑里还存着那么多的残篇没完成,本子上记了那么多的灵感还没兑现时,突然就不知道应该写什么了。
明知道自己笔力不够,为了完成作业,硬生生写了几个大题目,写来写去写不好,交出去时,就像没化妆就要上台一样,内心再惶恐,也只能强装镇定,真心不是滋味。
第29天,翻出“风骨魏晋”专题,盯着嵇康的开头一晚上,怎么也下不了笔,索性也不蹂躏嵇康了。或许此刻,就这么随便写几句胡思乱想,才是对自己最大的真诚。
曾经无数次思考过“我为什么要写作”这个问题,坦白讲,写作这事儿,我对它的需要远胜于它对我的需要。这个世界根本不缺从我手下敲出的那几行字,我的世界却无比需要用不断地书写来构筑,我与写作既然从来都不是对等的关系,那我因写作而受的虐也无从谈起,一切也不过就是三个字——“我愿意”,如果再升华一点,我想我愿意追随写作者王小波所说的反熵精神。他说——
有人问一位登山家为什么要去登山——谁都知道登山这件事既危险,又没什么实际的好处,他回答道:“因为那座山峰在那里。”我喜欢这个答案,因为里面包含着幽默感——明明是自己想要登山,偏说是山在那里使他心里痒痒。除此之外,我还喜欢这位登山家干的事,没来由地往悬崖上爬。它会导致肌肉疼痛,还要冒摔出脑子的危险。用热力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个反熵的现象,所发趋害避利肯定反熵。
反熵,简而言之就是说,投入的多但释放出来的能量少,就是“费力不讨好”。
王小波提这个概念时,应该是笃定而悲观的,他生前寂寥,有时为了出书还要自掏腰包,尽管完全有在其他领域取得成就的才能,可他偏偏选择了一项费力不讨好的“反熵”工作——写作,并且一心一意的要写那种绝对不让自己畅销起来的文学,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诠释他写作的意义,才能表现他特立独行反对病态文学的战斗精神。
这种在极其清醒的状态下表现出来的反熵行为,是一种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纯粹行为,它让拥有自我理想的人一往无前,那怕毫无回报,哪怕收获冷眼,也决不妥协。
这个天才还说,“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当有诗意的世界。”翻译过来就是,“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以上,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自我催眠,醒来之后,眼前的苟且迫在眉睫,那就是写作对我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究竟当初为什么要参加“写作训练营”,这30天里发生了什么、改变了什么?接下来要不要继续做点什么?
毫无章法胡言乱语一通,明天还给自己认真理性的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