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历史书册,不难发现,史料上对帝王出生的记载往往带有神异色彩,什么蛟龙入窗、紫气充庭、天见祥云等等,帝王们乐此不疲,多为宣扬君权神授,天命所归来维护自身统治。
这些天命所归的帝王,虽居于万万人之上,然有时未达成某些重要事项也会用些伎俩。譬如唐朝皇帝李治因宠爱武则天,欲将其立为皇后,立后和立储都是国家大事,高宗担心朝中元老会群起反对,于是,带着武则天特意到舅舅长孙无忌家里又是赏赐金银珠宝,又是加官晋爵,希望他能带头挺自己。熟料长孙无忌软硬不吃,李治夫妇(长孙大人也为此得罪武则天,下场悲惨)只好另寻他法最终达到目的,后来还带着武后封禅泰山。
和唐高宗同样有过立后受阻、泰山封禅经历的宋真宗,在“收买”重臣上幸运多。为实现泰山封禅,他先和王钦若等小臣炮制天书,接着以珠宝堵住宰相王旦之口,一步步策划着自己的封禅梦。
1.
这还得从,宋朝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澶渊之盟说起。
宋朝第三任皇帝真宗赵恒,即位初期,虽算不上雄才大略,也有励精图治之心,只是蜜罐里长大的他,身上多了几分柔弱气,尤其面对外敌入侵,总想以化干戈为玉帛的方式了事,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澶渊之盟便是其迫不及待下的“议和”产物。
话说1004年,辽军南下,直逼澶州,惊慌下的赵恒紧急召见臣僚商讨对策。朝中出现了以王钦若、陈尧叟为首的主和派与以寇准、毕士安为首的主战派。毕竟关系祖宗江山社稷,真宗询问寇准的退敌之策。熟料寇准给出的建议是御驾亲征,且表示:若选择难逃,不但人心不稳,而且如果辽军趁机而入,宋王朝能不能保住还是很危险的,眼下只有背水一战,况且皇帝亲征,必会激发军心,一鼓作气击退辽军;一旁的毕士安也趁机鼓励真宗接受寇准建议。
百般无奈下,赵恒亲征,果然一到前线,士兵见万岁爷坐镇,顿时信心倍增。实则,此时他内心还是犹豫徘徊,满脑想的怎么和辽议和,故而当时局对宋人有利时,准备派使臣前往辽营。 寇准则希望赵恒能考虑大宋将来,把辽军彻底打服,让他们心甘情愿对宋称臣,那未来宋皇和大宋百姓才能有好日子过,奈何惧怕辽军声势的宋真宗,表示若干年后皇室中自然有英明之人抵御强敌,自己有生之年不愿看到边境打打杀杀,执意前往敌营谈判。最终宋辽两国约为兄弟,宋每年要给辽十万零花钱,真宗赵恒尊萧太后为叔母,双方各守边界,互不侵犯。
现在看来,城下之盟以较小的代价换取了和平,是利大于弊。但在当时,自赵匡胤建宋来不过四十多年,就签订了一个不平等条约。哪些在儒家思想中成长起来的士人文臣眼中,此为奇耻大辱;冷静下来真宗心中也觉和辽邦小国签约的确不是光彩之事,加上后来王钦若为排挤寇准,对皇帝进言澶渊乃奇耻大辱更是刺痛了皇帝的内心。
猜透皇帝心思的王钦若趁机煽火,洗刷澶渊之辱的方法有二:一是出兵攻辽,收复幽、蓟故土,二是就是像始皇、汉武般封禅泰山。对于战争,赵恒肯定不会选,这也正中王钦若下怀,第二点的确是个好主意,宋以前雄才大略、功绩卓著的君王都以封禅泰山昭告天下,在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此虚荣的宋真宗当然乐意为之。
只是,帝王封禅也要满足一定条件,或者皇上为贤明君主,执政有功绩,老百姓安居乐业,才好向老天爷报功;再或要天降祥瑞,老天爷对你肯定,这点好比汉代学者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既然你是天子,那么就让老天爷来管你吧,如果你着皇帝做的好,是明君那么老天爷就会降“灵芝”一类的祥瑞;倘若相反,就会降灾、降祸进行警告让皇帝反省;再不听,不好意思,让贤者取你代之吧。在封建社会,以老天爷的话还是很管用的。
赵恒执政前期,在李沆等贤臣的辅佐下,他本人力求节俭,经济相比宋建立初期更为繁荣,在政绩上真宗虽然能达到及格分,但相对汉武帝、唐玄宗来说相距甚远,加上刚刚的澶渊之盟,所以在这方面难有说服力,真宗自个儿心里也没底。王钦若又迷惑道:“若天降祥瑞,皇上就可顺利进行封禅”,且暗示赵恒,古代的祥瑞多是人为操纵。
又是祥瑞又是封禅的,赵恒的虚荣心有些按捺不住,顾虑到宰相王旦会像老师李沆那样反对自己(李沆活着时,赵恒曾经写小纸条派宫人送给他,表示希望将刘娥封为贵妃,结果李沆看了后,随手就将他的圣旨给烧了,并跟来说:“你去告诉皇上,就说我认为不行”,于是此事暂事搁置了),到时再碰一鼻子灰就太尴尬了。就把王旦召进宫,好酒好肉的款待,席间明里暗里表述自己造祥瑞封禅的想法,宴毕,真宗又赐给王旦一坛好酒,说:这可是好酒,你不能独自占有,拿回去和老婆孩子一起喝,受宠若惊的王宰相忙磕头谢恩,回家打开一看,里面装的不是什么美酒,而是闪闪发光的珍珠,再想想席间皇上欲言又止的话语,顿时明了这是给自己的封口费。王旦性格上不像李沆敢作敢为,也不像寇准大大咧咧,他有些患得患失,虽认为不妥,但还是犹豫接受。
2.
堵住了当朝宰相之口,接下来就是造祥瑞,请天书下凡,于是以真宗为主角,王钦若、陈尧叟为配角,王旦等朝臣为群演的“天书”闹剧在北宋朝上演。
既然是“天书”下凡,当然是给皇上看的,这故事的编造者也只有皇帝本人才更有说服力。于是真宗假借“神人托梦”捏造说,过几日会有天书下凡,令其修坛迎接。过了几天,宫人来报说在承天门看到了帛书,上面还写着大字。王钦若自是向皇帝拍了一通马屁,喜形于色的赵恒趁机带领群臣到承天门去迎接他事先备好的“天书”。
天书写:“封受命。兴于宋,付于慎,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
言外意:赵恒这个皇帝当的好啊,日后要保持这种优良传统,相信你们宋氏江山代代用传啊。
这第一道“天书”一下,大臣们争先恐后,附和圣意,说国家出现祥瑞,我们要封禅泰山,昭告四海才行(这也看出,此时围绕在赵恒旁的多是些趋炎附势者)。于是,又过了几天,宰相王旦一脸不愿领着文武百官请求真宗封禅
真宗:(先是故作推辞),不行不行,朕何德何能举行此番大礼,爱卿好意,朕心领了,封禅就免了吧。
大臣:不行,皇上你必须得去,不去那成
接着,连僧人道士还有一些老百姓也加入请愿团,真宗看火候差不多了,顺势决定封禅
一切准备就绪,真宗等人赶往泰山,走了17天才到达目的地,在此又是封神,又是改县名,活动日程安排的相当满,真宗本人在王钦若的花言巧语飘飘然,恍惚自己功过秦皇汉武。
赵恒一生前后两次封禅泰山,填满了赵恒的私欲,却也因大肆挥霍几乎用光了老爹留下的积蓄,给儿子留下个穷架子。 其去世后,刘太后决定将“天书”同真宗一起入葬,伴随赵恒近乎一生的“天书”闹剧退出舞台,他也成了古达历史上最后一位封禅泰山的帝王。
而,默认赵恒制造“天书”闹剧的宰相王旦,晚年,回想老搭档李沆的话,看看乌烟瘴气的草堂,对自己没能劝阻皇上深深自责。
澶渊之盟的签订,小臣的挑唆,皇帝的虚荣,大臣的不作为,促成了这自导自演的闹剧。作为当事人,赵恒面对有志文臣、百姓的激愤,急于寻找消除负面影响的出路,来证明签约是为百姓安危,自己也非胆小无能之徒,王钦若他们提出的“天书”"封禅”,既可以粉饰太平,又能借天震慑番邦小国,的确是一针上好的麻醉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