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底下重要的事很多,显然不能全交给自己的孩子,但我认为这个话题可以进入亲子教育要知道的最重要的十件事情之一,就是固守型与成长型思维。全文大概4千字,我还是尽量用感受和经历去说这件事。
什么是固守(定)型与成长型思维,我听了很多的解释,然后我想给你这样解释。总体来说,他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的两种基本心态,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这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
为什么是进取型人格与固守型人格这个话题。
我经常看到或者听到《父母不得不知的养娃秘诀》这样的出版物,某些人他会给你一些真切体会。这些内容可能会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但很可惜他们一般都是一些互不关联的指示,而且问题讲的比较浅。比如说: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承担更多的风险。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开始你可能会感到有些启发,但是却永远都不会明白,这些零散的知识到底如何整体,最后面临实际问题依然会很迷茫。
不一样的是,当我开始了解了固守型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就恍然大悟。在孩子的成长教育有一部分根子上的原因。很多都是由这个区别发展而来的,这也可以说是问题的问题。
我们其实可以思索一下,并认真回答下面这样一段话:我是一个热爱挑战,相信努力面对挫折可以重新站起来,以及取得更大成功之人。
回答我就是这样的人就是成长型思维,回答我不是,就是固定型思维。对于很多事物的态度,源于我们潜意识的信念不一样,答案不一样,从此,方方面面都开始不一样。
所有的区别开始了
固定型的思维模式,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个人要么很聪明,要么不聪明,失败则意味着你并不聪明,就是这么简单。他们有一种强烈的目标,需要对自己的智力特性以及特征进行证明。
而进取型人格,内心是相信努力面对挫折可以重新站起来的。所以即使一开始他们技能不足,也可以通过努力培养变得越来越聪明。他们不仅不会因失败而气馁,反而会认为自己没有失败,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学习。
固定型思维应对烦心事会这么说:“我就不应该浪费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办一件事”“什么都不做”“去喝酒,吃东西”“找机会冲别人大吼找人打一架”……产生了失败感和无力感。
成长性思维。“还有时间去应对这个问题,要加倍努力”“下次要更加小心一点,总结一下情况”……当然成长性思维者遇到这些烦心事,也会感到不开心,甚至沮丧,但他们不会给自己贴上标签,觉得自己不是那块料,或对自己失去信心,他们依然去继续奋斗。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其实是在向我们传递努力拼搏以及坚持不懈的重要性。比如说有志者事竟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总的来说固守型人格对努力的看法非常消极。如果我做不成这个事说明我也许一开始就没有这个才能,做不好就不干的情况比较普遍,或者变换一种方式,很大一部分人他们认同要么就做到最好,要么就不要做。
进取型人格对待努力的态度比较积极正面,他们表现得有耐心愿意慢慢积累,做的好的人太更多是在寻找差距,然后改进,不太容易嫉妒别人。
我们也可以看看细节的东西。 同时回答很难的问题并得到反馈时,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在被告知自己的答案是对是错的时候,注意力是最集中的,但是他们在得到可能帮助他们学习的经验时,他们并没有展示出兴趣。这是国外的研究所里用脑电波检测出的结果。
而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高度关注,可以提高他们知识水平的信息,对他们来说,学习是第一要务。
还有更多更多,我想借用刀郎的新歌里面的一句话,因为我们对于相信自己是否能够依靠努力面对挫折,可以重新站起来,并取得更大的成功的信念的答案的是与否。因而造就了不一样的我们,这是人类根本的问题。
那么这是生来就决定了的吗?
每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婴儿每天都在拓展自己的技能,他们学习的并不是普通的技能,而是人生中最艰难的任务,比如走路和说话,他们从来不会说太难了,或者说这些技能根本不值得自己为之努力,因而不会担心自己犯错或者失败,他们向前走摔倒再站起来。
是什么让这种生机勃勃的学习热情走到尽头?是固定型的思维模式,一旦孩子们开始有能力评估自己,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就开始变得对挑战有畏惧,就开始担心自己不够聪明。从此,就连学龄前儿童也出现了大量的拒绝学习机会的孩子。
相信自己能力固定的孩子,就会做出安全的选择,希望能够确保自己成功,他们也认为聪明的人应该永远成功。
社会的部分生活土壤塑造我们成一个固守人格。举例,我还是个小朋友在学校里时,有一种娃是很受欢迎的,他们往往是那种爱玩,不怎么爱学习,但成绩却很好的小朋友。这种被人称为天赋型小孩,人人都想当这种小孩。那种发愤努力成绩尚可的小朋友.是不会引起太多人的关注的。成绩一般但却偏科的小孩,总分没办法太高,但是若有一两门成绩拔尖,那也会成为聪明的证明。如果以成绩论英雄,有一种情况很可怕,努力学还学不明白的孩子,直接会被人称作傻,他们很自然的怀疑自己的天赋,并放大到自己未来的人生。生活中人人都很在乎自己是否有天赋,而天赋就是我轻易可以做好,别人怎么也做不好。有一部分“差生”干脆放弃。我怀疑他们也是受了这种心态影响,潜意识里会说,我都不努力,成绩不好是自然的,你也别说我笨。
有些好玩的是,其实有很多人并非只有简单的一种思维模式,在他们身上进取型人格和固守新人格,并非如两条不相交的轨道。我前面为了讲清楚,尽量把它们分开。事实上一个人在不同的领域里也可能展现出不同的思维模式,我可能认为自己的外语才能是固定的,但写作水平是可以发展的。我认为我没有销售头脑,但是对于投资技巧可以提高。而我在这些方面展现的是什么思维,就会在这些方面有什么表现。
举个例子,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班有一个姓邹的语文老师,他说,女孩子读书普遍比男孩子要勤奋,但是到了初中的时候,因为数学他是要靠逻辑思维,女孩子光靠勤奋是学不过男孩子。后来在学校里,我也听到了更多类似的观点。你说这是无稽之谈,而最后的结果展现证明了他们说的话。真的女娃考不过男娃。难道他说的不对吗?
后来很久我才明白,这不过是标签化和刻板印象导致他们信念的改变,自然而然无法发挥全部的力量。这也是你在哪方面展现的是什么思维,你就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归根结底,源自于你对这件事的信念。
培养孩子进取型人格
埃隆,马斯克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么一段很有趣的话,翻译过来,“我发现自己为了实现目标,学会了一切需要学会的东西,我认为大多数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但他们往往自我设限,人们的能力比他们想象的要强,而且我发现如果你能读很多书,并且与人交流,你几乎可以学会任何东西。”
这不是大部分人所以为的鸡汤,相反这就是事实。
不过又又又反过来说一个进取者通过努力,并非就能确保自己的成功,因为努力不是唯一因素。一个人的出身,地位,资源,及运气,都在左右成败。好的心态就像进取者一般,我虽不能保证能取得什么成就,但我总是发挥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才能,不会因为什么事情就气馁不前。
有些人过于天真,认为天才就是生来就如此牛逼,根本就不需要努力,殊不知人家也有默默积累的时间,你未必看得到,人家也未必说,或者人家告诉你,你也未必信。也不会有人冒着被讨厌的风险告诉你,所谓的天赋是很多人给自己找到的一个不努力的借口。我们一开始做事情的时候都是做不好的,都是由笨拙开始,一个个都是丑八怪。
所以我们不必打击自己的信心,上进心要做的就是从来就不拿自己短处与别人比,真正应该比较的,是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经过努力的自己。我们前面讲的一个差生,因为害怕被人嘲笑,发现自己没有天赋干脆不努力,那么他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学会进取型人格!如果不太在意别人对他笨拙的嘲笑,这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自我保护能力。
至少一次成功经验
花了这么多时间介绍进取型人格和固守人格。如果我们明白了,我们自然而然会意识到在教育孩子中,我们其实有非常多需要改变的地方。
别夸你的孩子聪明要夸他努力。是不是秒懂是什么原因了。教育孩子重视自我比较,不要与他人攀比,也不要拿他随意与别人比较。因为更重要的是成长与积累……
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即使我们有开始意识到这一点,明白很多问题的根在于我们所持有固有的信念。但是依然和改变还差一点的距离。这段距离我认为是至少成功一次的经验
至少成功一次的意思是我们需要以实际行动做一次,我们曾经认为哪些不适合我们个性的,让你讨厌的,太难的,放弃了好多次的,反正就是做不好的。我个人的最少经验已经积累了好几次。医院里经常会有一些演练考试,比如除颤CPR。考提前预防突发情况。我其实一直很害怕这样的考试,而到了考试,因为考官与观众的存在我的动作就是会变形。每每对这种考试我不屑一顾。我觉得真正的学习应该在突发情况处置抢救,在实际工作,到那时我们自然会学着如何去做。每次考试我总要磨蹭到最后,然后在监考老师那里说几句好话瞎J巴弄几下,混个及格就成。
当我意识到我的固守型人格,使我突然明白了,我其实是害怕犯错,出丑是给自己找借口,这已经是很多年后了。
我决定认真对待一次,我看视频,在家里好好的练习,找个枕头出来抢救,喂,你醒醒醒醒,练的时候心里面依然会嘀咕我行吗?在这方面成吗?不管,反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了。
考试的时候那天,我神奇的发现我一点都不紧张了,我怎么练的,就怎么考,稳定的做完了所有流程,只不过这次不是凭了一张厚脸皮要了一个及格。后来,我也发现所有类似的考试,都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也并不难。
没有人知道,我的心态其实已经悄悄地改变了。第一次总是非常难忘的,总是难以磨灭的,后来遇到类似的处境,我也会想起第一次的心态转变。
而后又面对一些我曾经觉得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我提醒自己,我还是在用老的心态去面对,然后全力去做,过去的哪些牢不可破固守者的心态,伴随着我成功的次数越来越多,就像墙一样,倒了。
我也意识到一开始做都是不完美的,前期都是要经过一段枯燥的打基础的时间积累比所谓的天赋更重要,这些都是我要给小孩子教育留下的礼物
最后作为自己的感受与更多的父母家长与大家一起分享,算是一种经验的交流,如果大家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大家一定要去寻找相关方面的内容去更深入的学习。当然在我的计划中还会有更多的分享。当我一头扎入孩子的教育这个话题时,里面就如大江大河有非常多的繁杂的内容,虽然我非常认同,但我更希望全部都去做至少一遍,再来谈感受,谈分享,收获。所以时间当然也会比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