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次分享后反思:这篇分享稿是我好几版中的一版,但基本思路是差不多的。不过我感觉讲的效果确实不好,因为PPT做的太简单,我怕自己断了思路,所以我既想看着稿子说,又想敞开了心怀去谈,所以断断续续、重复内容也比较多,可能有些东西也没有表达出来,所以我把文字版发出来。我是擅长通过“写”来表达,“公众演说”确实是我的弱项,我下去一定去补这块短板,实际上我很早之前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只不过这个Bug隐藏的比较深,出现的频率不高,致命性不足,所以一直没怎么在意,不过纵穿整个人生的话,这真是一个大bug,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的致命影响,还是应该引起重视。关于此次峰会的复盘,我后面会再做总结。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18届的毕业生燕尾,今天很开心有这个发言机会,我有点激动和紧张。激动是因为在今天这个场合见到了心中的师兄师姐,紧张呢是因为我从小就害怕公众讲话,小时候连上课举手回答问题我的心都砰砰地跳,其实现在好太多了。前面几位嘉宾的分享的内容我真的无法企及,不过我觉得一个好的圈子就像一个生态一样,除了有一个范围和区域,还应该是生态物种多样化的,每一个人或者每几个人可能代表着一个物种或者说一个小群体,我觉得我代表这种一个新物种,这就够了。
我对三月的态度转变
我今天要谈的主题是:三月和我的价值关系,我为什么会谈这个话题呢,因为我刚毕业,角色刚刚转换,特别想表达一些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东西。作为一个毕业生谈谈三月与我们的价值关联。
大一的时候,我当时虽然是寒假补招进入三月的,但是我也为自己是三月人而自豪,到了大二,这种自豪感慢慢也变淡了,走完了学习路线我开始想接下来要干点什么,当时我曾想过,毕业之后的哪些学长学姐去哪了,我们在重走你们当年的路,我们就是当年的你们,我对你们充满了向往,因为那就是我的未来啊。可惜,断了联系,连博客都停止更新了。到了大三,我开始察觉到,三月的发展速度其实是慢的,而且那种模式注定很难发展壮大,资源一直也是很紧张的,所有的积累与沉淀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创新和利用。如果把当时的三月是一个真正的公司,可能已经倒闭了。从我所经历的三年来看,三月的进步是很小的,可能是因为每一年的就业情况都还不错,所以大家都觉得还行。但是当时我为他,也为自己焦虑,我对自己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持有很大怀疑,对我的未来也是惶恐。我觉得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对三月有一些看法,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他的热爱。团队的向心力、团队的文化确实都是非常优秀的,我心里也坚定认为三月可以变得非常好,而我因此也会变得更加优秀。但关于三月未来的发展当时一直也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方向,以后的趋势真的很难预料,何况有太多的对手在快速进步,所以很容易看到三月的前面就是一个死胡同。当时老师说三月已经无路可走了,这句话真不是凭空说的。实习完回学校后,老师组织我们去廊坊师范去参观学习,这让我更加坚定最终的想法,我看到了一个就像三月兄弟一样的一个小组的发展状况,这个时候我能清晰的看到三月可以开辟的一条新路。
重新认识我们与三月
三月到底是谁,她在哪里?我觉得多数人认为三月可能就是河南科技学院李老师带的一个软件小组,我觉得外人姑且可以这么说,但是作为三月的成员不应该这么认为,我个人觉得三月不仅仅是小组和那群此刻正在小组学习的人,她还包括我们每个人。要知道一个没有人的完整领土是无法成为国家的,三月其实就是我们这群人。
我还在学校的时候我就想过,当我毕业离开小组的时候,我与三月的关系还应该怎么维系,关系会慢慢变淡吗,其实会的,毕业之后,我审视自己对三月态度的变化,这种情感的变化很正常,再深的情感都抵不过时间的消磨。但我知道原因在哪,知道该怎么做才能保持我与三月的关系,不是靠情感和良知,靠的是互相依靠,连接、赋能、共创,彼此给予价值。一味的索取和依赖肯定是不长久。我记得我在实习期间打电话给老师说:我心里很焦虑,虽然找到工作了,还算满意。但是回头看三月的毕业生们,看历史,我仿佛一下子能看到未来的自己,我真想闭上眼不去看。既然我们已经很容易看清自己未来的路,那么为什么不做出点改变。我一想到有太多给我一样的人时,我就觉得这事非常有价值。
三月能给毕业生带来的价值
可能有些人认为三月只停留在了自己的大学,毕业之后很难再经常回去了。确实是这样,今天我本来想说让大家常回去看看,但是我觉得这不是可以劝出来的。我想说的是三月给每一个人所带来的价值不仅仅是大学学到的那些技术,找到了一个满意的工作。我觉得这些只是一个开始,而毕业之后三月可以以另外的形式为我们提供更多帮助,毕业之后你的每一个选择会变得更加重要,你所遇到的困难回更多更复杂更隐蔽,而外界的每一次帮助都能带来巨大的价值,人脉的拓宽,个人认知和能力的提升,工资的增长。毕业之后每个人的独立感都会变得很强,一个人可能过得很潇洒,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但是我觉得一个人很难做出什么大事,很容易一叶障目,一个好的群体确实能让自己加速成长。作为互联网技术人员我们最大的劣势就是忙和时间不充足,所以哪些产品经理、公务员、高中教师等等具备一定特质的人慢慢取得了领先。我的意思个人在本职工作意外的拓展和机会的获取上,我们是非常有劣势的,我们我发一对一的与其PK的,所以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
我觉得在学校里的三月,是其前半生,进入社会后,是三月的后半生,我们应该去扶持我们的前半生,让他有更多的可能性,同时经营好我们的后半生。我们在学校的时候身上有着一样的三月属性和味道,缺少一种多元化的融合价值。但进入社会闯荡后,每个人都会被再次雕刻,这个时候是非常适合进行碰撞和思想的融合,群英荟萃,百花齐放,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我们需要连接、赋能、共创,但首先我们必须信任彼此,开放自己的接口,建立一个牢固的连接关系,通过这个网络可以给每个人赋能,同时这也是一个共创的平台,在这样一个平台,奉献最多的也是收获最多的,不仅仅是个人在这个过程的收获,当平台发展壮大时,你的付出都会兑换成价值收获。个人的困难,在一个组织团体面前能够不断的去缩小它,你遇到的困难可能之前已经有人遇到,并摸索出了一种非常好的解决方案。第二是群体提供的资源能够让这件事的成本和难度急剧降低,每个人毕业之后相对来说都变得独立了,但是这并不代表你不需要帮助,重要的是这种帮助能够给你带来巨大改变和提升,不在于次数的多少,而在于价值的大小。
其实毕业之后很多人需要的不再是技术上的指导,而是人生选择上的帮助。中国人都很含蓄,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手到擒来,不懂就问,但是在一些人生问题和重大选择上变得盲目自信,或者是盲目的含蓄,不好意思给别人说,我觉得这是需要尽早转变的一种思想,这些东西能让我们走的更远。
两种值得我们学习的人
我一直觉得有两种人对我们成长进步很重要,一种是圣哲先贤,思想的巨人、名人名家,但是这种机会一般根本不会得到,我们通常是通过书籍学习,对于他们的圈子我们暂时是进不去的,就算进去了,你也驾驭不了,比如让你去参加巴菲的午餐,其实对你来说本质上和你的朋友一起吃饭没什么区别。
第二种人是比你水平略高或略低的人,你能很容易接触到,他们相当于你的分身,包含了未来的、和过去的你和现在的你,他们犯过的错误、走过的弯路、取得的成绩、创造的作品你都能近距离体会到,我觉得这比什么圣贤书管用的多,这是实打实的经验财富。知道与你差不多的人都在想什么、做什么,同时能够获取多元化的信息和建议,这对一个人的帮助是非常巨大的,有时是潜移默化的。
总结
我总结一下,因为三月给毕业生所带来的价值不是可以通过一个清单列举完的,所以今天我主要是围绕why的层面来说的,没有具体谈如何做,因为我觉得只要改变内心的认同感,HOW的层面其实是很容易碰撞出来的,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应该讨论的方向。
我喜欢关注新媒体和自媒体,这两年可以说是非常的火爆,各种大咖IP的个体纷纷崛起,收割一波又一波红利。但是我觉得这背后并不是说明个人崛起的时代到了,本质上是小群体的爆发和背后平台和资源的崛起。我觉得这个小群体有两重含义:
1.牛人群体:每一个IP都有其所属的一定范围的IP圈子,他们自己往往又会有自己的一个圈子,这是一种群体的去中心化。
2.众人群体:成员多为普通人的群体,通常以人多和角色多著称,具有强大的集体效应和复制传播能力,个人能力的无限延伸。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一些人开始突破群体层级,这些人又会带领这个群体提升层级,不断的靠近那个中心。
我想表达的是:一个好的群体是可以进化的。
最后说一下我对三月的希望,首先商业化的脚步必须起步,且要获得一定的盈利,不然这个平台就无法壮大。之后我们必须要加快扩张的速度,培养更多精英化的人才,不仅仅是大学期间的培养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我们一生都要紧紧团结在一起,为每一位成员提供终生的服务,为人生保驾护航。我希望我们能够改变中国的教育模式,我希望我们的三月有一天能够上市,这需要每一位三月人的推进,我相信我们会越来越强,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最后,说句鸡汤的话吧,成功的道路并不像想象得那么拥挤,因为在人生的马拉松长路上,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动退下来了。到后来,剩下的少数人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而是发愁怎样找一个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我希望我们能够一起群体崛起,成就三月,成就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