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传不化,事启则通
总觉得为人父母,最大的善意便是把半生跌撞出的经验,酿成温软的叮嘱,捧到孩子面前。我们细数来时路上的坑洼,描摹未曾遇见的风雨,盼着他能循着我们铺就的坦途,避开那些磕绊与弯路,少受几分委屈,多享几分顺遂。
那些深夜里的促膝长谈,饭桌上的反复叮咛,像撒向沃土的种子,我们满心期待着它发芽、开花,却忘了孩子的成长,从不是被动接受灌溉的过程。他有自己的脚步,有自己的好奇,对我们口中的“道理”,总带着几分少年人的执拗与怀疑。你说“这条路走不得”,他偏要踮脚张望;你劝“这件事不可为”,他偏要亲自尝试。我们急得上火,怨他不懂珍惜,怪他固执己见,却忽略了:道理是别人的总结,而成长,必须是自己的经历。
终于有一天,他撞了南墙,尝了苦头,带着一身狼狈归来。那些我们反复强调的“错误”,他用亲身经历一一验证;那些我们苦口婆心的“忠告”,他用切实的疼痛彻底领悟。那一刻,没有指责,没有说教,只看着他眼底的释然与清醒,忽然懂了:成长从来不是听来的,而是悟出来的。
原来,我们所谓的“避坑”,不过是想剥夺他探索的权利;我们口中的“保护”,或许藏着对他成长的束缚。就像鸟儿总要自己振翅,才知风的方向;树苗总要自己扎根,才抗得住风雨。言语的教导,终究抵不过亲身的历练;旁人的经验,永远替代不了自己的觉醒。
后来渐渐释然,不再执着于“让孩子少走弯路”。毕竟,那些吃过的亏,摔过的跤,都会变成他脚下的基石;那些亲身经历的教训,都会成为他成长的勋章。所谓“言传不化,事启则通”,大抵就是父母学会放手,孩子学会体验,在跌跌撞撞中,把别人的道理,活成自己的人生。
成长本就是一场不可逆的远行,我们能做的,不是替他掌舵,而是在他身后静静守候,待他历经千帆,回望来时路,便会懂那些曾经的“不听劝”,都是成长最珍贵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