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微公号,兰心梦语,文责自负。
话说周末老友一家过来,上午带他们游览了三角地的泮坑风景区,中午稍微休息后便想继续走走。下午三点,看到外面大大的太阳,原计划周溪河边走走肯定不行,实在太热了,周边没有树荫,便想带他们走象百小路,然后游览百岁山郊野公园,这样可以避开炎热。
当我们驱车快到东山大桥时,我突然想到状元桥、东山书院就在旁边,不如先去这边看看,室内游览肯定比室内好,并且可以减少走路,毕竟两位老人家已经70多岁了,上午已经走过那么多路。
于是我们先去东山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书院门口三棵高大的木棉树,与江上古老的状元桥遥相呼应,充分展现着梅州“文化之乡“的盛誉。
东山书院是梅州古老的书院之一,由王者辅在乾隆十一年创建,已漫越了二百六十多个春秋。书院由主体建筑大门楼,前堂、中堂、后进共三重,两横栋屋组成,共三层楼。书院既有客家传统建筑的特色,又有“四合院”的风格,是梅州保存较真实、较完整的古书院。
厚实的门墙青瓦传承着灵动的历史,里面设置有各种展区,工作人员认真地过来向我们介绍,得知我是本地人,便让我们自由参观。简单地在一楼看了一下,便走上二楼,二楼大厅是创办东山中学初期学生自治会会址,叶剑英是第一届学生自治会会长,这里展出了学生自治会的资料,另一侧展示东山中学建校以来年有楼、馆的资料、照片,目前正在修建中。
三楼是魁星阁,安放着镀金的魁星全身雕像,桌面上摆放着供灯,门槛上挂满了祈福飘带,寄托着广大家长学子的美好祝愿。
走出书院,状元桥就在前面,桥边大树下有人在垂钓,展现出岁月静好的美好画面。状元桥起源于宋代,由东向西横跨周溪河,为石砌墩柱式双孔平桥,桥长约34米,宽约5米,周溪水经此流入梅江。
朱红色的桥栏,斑驳的桥石砖,微有裂痕的桥面,像是在诉说着“状元桥”悠久的历史。
“状元桥”是梅州城区内始建年代较早并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桥梁,是梅州难得的历史文化景观。
停车场上,指路牌上显示客家公园就在旁边,太阳仍然很大,想到客家公园有个博物馆,参观博物馆,既可以涨知识还可以叹空调,真是一举两得。便决定驱车前往,因为公园的免费停车场非常方便。
开车不过隔一条马路,朋友便笑我如此路痴,其实也不是完全路痴,只是大热天不想走太多路而已,再说这条路比较多车辆,走路过不大安全。
刻着“客家公园”四个字的大石头引人注目,不怎么拍照的叔叔阿姨忍不住让儿子拍照一张,或许客家二个字勾起了他们浓浓的乡愁。中西合璧式的达夫楼展现了梅州“华侨之乡”的美誉,这样的民居建筑在梅州随处可见,特别在梅江区、梅县。
有人在叫卖“仙人粄”,我很想买来给他们回味一下家乡风味,考虑到刚刚出来不久,参观完再来买吧。便直接带着他们去中国客家博物馆,这是国内首家全面展示客家民系文化渊源与发展的综合性博物馆,主馆是一座圆台形建筑,内设两个常规主题馆,展示的内容介绍了客家人从何而来、语言如何形成、客家文化为什么能够独树一帜……不仅深深吸引了我,偶遇的一群从丰顺过来的朋友也是非常认真地观看,我们时不时便探讨起来,为自己是一个客家人而自豪。
参观博物馆已经快五点了,赶紧带他们到河对面的人境庐参观。人境庐,是黄遵宪的书斋,面宽29.3米,进深24.3米,占地500余平方米,由黄遵宪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亲自设计和兴建。“人境庐”取义于东晋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句。
人境庐是客家特色兼容西方文化的园林式建筑,坐北朝南,属砖木结构园林式建筑,建筑精巧,布局合理,主要由厅堂、七字廊(藏书室)、五步楼(会客厅)、无壁阁、十步阁、卧虹榭、息亭、鱼池、假山和花圃等组成。
在门口简单登记后便从侧门进去,工作人员告诉我五点半就要闭馆,只能走马观花看一下。这是我第二次来人境庐,上一次是与一帮同事们来这里开展旗袍秀,只顾着拍照,根本没有好好看里面的介绍,因此对黄遵宪并不了解,这次参观,才知道他是我国著名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
庭院内外,黄遵宪自撰了不少联语,表达了主人的磊落襟怀和高雅情操,展现了别开生面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氛围。而“息园”上的对联“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为黄遵宪亲自撰写,不仅描述了人境庐内外的环境,也表现了黄遵宪宽广的胸襟及安逸宁静的心境。
参观完人境庐,便让他们往前走黄遵宪祖居地黄氏宗祠,同时让老人家在这里休息一下。我们则走回去开车。看着时间还算早,便驱车前往叔叔的母校梅州市家业学校参观,晚上则夜游老家,凌风西路刚刚修建完毕,很多店家还没有开张,却也让他们领略了梅城老家的风貌,愉快地结束了一天的梅城之旅。
写在最后
随着梅州大力发展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状元桥”与东山书院、客家公园、中国客家博物馆、人境庐已成为侨乡梅州千百年来崇文重教的符号,没有想到我无意之举,却让朋友一家来了一场文化之旅,深深感受到了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