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中,最常见的一种状态是迷茫。未来在何处,应该做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无数次在我心里徘徊。我们现在都知道选择大于努力,方向错了,停下就是进步。那如何选择,这就关乎人生智慧了。
其实这个问题,有过“标准答案”。李开复说follow your heart,或者说做“喜欢且擅长”的事情。那有人会抬扛,那我喜欢天天打游戏,刷抖音,混吃等死。所以我修正了这个原则“喜欢且擅长,且能创造价值”的事情。
现在看起来很完整了对不对?不对,其实这个原则,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有限,甚至有误导。
先说“喜欢”,也可以等价于“兴趣”。连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当然对得令人发指,因为他本人就因为超喜欢理论物理,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做于了前无古人的突破。古人给小孩抓周,这也是这个意思,似乎这就是你的命中注定。但很多人会说,我也不知道我喜欢做什么。兴趣其实不是与生俱来的,广泛接触各种事情,对新鲜新保有好奇心。
99%的不感兴趣的事情,其实是因为自己没做好,或者没把握做好。有人说,我就是讨厌英语,或者就是讨厌数学,那自然花在英语或数学上的时间就少。这种心理状态不断强化,真到真的就“自我实现”了。周华健音乐感觉很好,但记不住歌词,其实也是这种表现,我想,如果真的记不好歌词会面临极重的处罚,相信他至少能达到普通人的水平吧。所以有没有兴趣,其实是你擅长与否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喜欢”依赖于“擅长”。
从进化论的角度,基因进化的速度其实非常慢,都按百万年为单位,我们同5000多年前的古人在基因层面都相差不多,更不用说同时代的人。基因里编码规定的是一些激励机制,每个人对于各种输入的反馈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有些人厌恶风险,有些人喜欢冒险,有些人性格中庸,有些人个性张扬...这也构成人类世界的多元性。
从这个角度,有些人偏重逻辑思维,有人偏重文化艺术,这个是正确的。但这里的原始差别是非常小的,后面表现出巨大的差距,只是因为你做得好,得到老师的表扬或是家长的认可,这样的正反馈,让你投入更好的时间和精力,去满足预期,这其实是一个“自我实现”的正循环。除去极少数的天才,大脑连接跟我们普通人不一样,大多数的芸芸众生,其实做什么都差不多的,其实没有特别擅长或特别不擅长。所以“擅长”是自我实现的。
那自我实现的路径是什么呢?方法+坚持。
火箭达到第二宇宙速度,就可以脱离地心引力,离开地球。一个自我实现的正循环,也需要一个推力。学习方法有一定的重要性,但坚持本身其实就是最好的方法。很多事情,不是浅尝辄止就可以的,学习曲线是绕不过去的东西。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努力到要拼天赋的程度。
所以,做喜欢且擅长且有价值的事,这个选择,就变成“坚持做有价值的事情”。这里其实把自我的价值判断最小化了,不用再去纠结我到底行不行,我到底喜不喜欢这件事,只要支持,99%你会喜欢并擅长。做什么只需要判断事情的社会价值,贝索斯说,all in未来十年不变的事情。从更可操作的层面,互联网行业,就做要么降低成本,要么提升效率的事情。这就是价值。
狄摩西尼,一个口吃的孩子,一样可以成为最杰出的演讲大师。因为价值或者意义特别大,那值得去克服。现在“竹林时代”,可选择的余地很多。古时候,可能普通家庭的孩子就一条路,就是科举。那价值是巨大的,好好四书五经八股文,我相信没那么多人花时间讨论喜欢且擅长。
价值是起点,坚持是路径,擅长是因,兴趣是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