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写一个沉重的话题,孩子教育。这也是一直让我最焦虑的问题,从孩子出生到现在,让我最辗转难眠,牵肠挂肚的问题就是孩子以及教育孩子的问题。
今天听到一则新闻,一个10岁的小孩子因为他爸爸把手机从楼上扔到楼下,小孩子情绪失控,看到自己心爱的手机没有了,就觉得自己的命根子没有了,于是义无反顾地跟着手机从楼上跳下去。
李笑来老师说,在我们看来从楼上跳到楼下是一瞬间的事情,但是对跳楼者来说,这并不是一瞬间,而是一个漫长的痛苦过程,如果再有机会,他们绝不会选择这条路。孩子的父亲撕心裂肺的哭泣当然是不能让孩子起死回生。不当的教育导致了这场家庭悲剧。
这种事情只会发生在孩子身上,他觉得爸爸把他的手机扔掉,他就没有选择了,但是从来没听说,大人为了一个手机跳楼,如果某人把我手机扔掉,我会愤怒,但是绝不会跳楼,因为我还有选择,再去买一个,就算没钱买,至少也可以先卖个肾,怎么也不至于跳楼。
我会想:如果我死了,我一辈子也不能玩手机了,但是保住命,至少以后还有机会。可见孩子的心智远没有大人这般成熟。所以大人教育小孩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大多数家长,当孩子出生的时候,都会想尽办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为大人知道小孩以后要参加中考和高考,然后他们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好工作需要竞争,薛兆丰说“凡竞争必有成本”。孩子们的竞争需要付出的成本,就是家长把自己的所有积蓄拿出来,买学区房,让孩子尽可能地上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最好的大学等等。
昨天文章中已经提到,现代教育的这种目标阉割并不能取代他们的中年危机。选择以阶段性为目标的生活方式,最终逃脱不掉习惯性愤怒,习惯性焦虑,习惯性迷惘的厄运。我已经逃脱不掉了。
因此伯凡今天的文章再次告诉我们,父母所有的努力,应该是让孩子拥有一份有竞争力的无形资产。这个无形资产是非认知能力,也叫社交兴趣。
衡量一个人的社交兴趣是否健全和充分有三条标准:
第一,合作。你是否愿意跟别人合作。现在是一个分工合作的社会,只有愿意跟人合作,你才能产生更高的效率。一个人去完成所有的设计,生产,销售,物流所有环节要素,那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给予。习惯性的给予而不是只知道索取。
第三,共情。对他人的思想,感情,希望给予理解的能力和愿望,就是共情力。李笑来谈到,如何保护自己的希望之光,万万没想到的答案就是,学会给别人希望,当你总是习惯性给别人希望的时候,你一定也会习惯性地给自己希望。你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就是你对待自己的态度。
你会理解别人,你就会理解自己,你对别人刻薄,你对自己也会同样刻薄,就像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他对别人吝啬,对自己从来不会大方。
我最近一直在记录我的时间开销,我对自己的每一个当下都保持绝对的觉醒,但是我不能光自己一个人进步,我必须要带着孩子一起进步。
我自己立志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我必须要让孩子也要竖立这个远大的目标,投入到终身学习的队伍中。这拓宽我的视野,我们不能只把目光盯在考试上,不能把阶段性目标当成终身使命,我们的终身使命应该是做终身学习者,对未知的世界一直充满着好奇和渴望,每天迭代升级,不但要升级认知能力,更要升级非认知能力。愿意跟人分享自己的价值,愿意跟人合作,愿意理解别人的希望,从而更近一步促使我们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总之教育孩子的问题,解开这把锁,不能只盯着锁头,而要学会从别处要钥匙。对于这个话题的探索和努力,我将用持之以恒的耐心,坚定的信心,永远打不死的小强的决心去面对。
不光要给孩子生命,更要给孩子生命的希望之光。让他有一个活着的purpose,而不是一个个tar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