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老师/文
我也有过类似于金玲姐想在校园建头马俱乐部的想法。在Alex来太原做特别分享时就曾经在展望太原的头马未来中设想过。当时提出这个点的时候,发现朱丽姐以及Jane姐姐也都有这种想法。Jane姐姐经过自己的思考,觉得在校园建立头马俱乐部的困难要远大于创办社区俱乐部,而且可能的收效可能也不能使自己获得想要的东西。
针对我认为最为要紧的四个问题的对应解决方式:
1.校园俱乐部的地位界定问题。首先头马的文化与中国的主流文化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中国是不被官方所认可的。那么在学校要想推广,我们必需包一层校园俱乐部的外壳。我的想法是这家俱乐部搞成挂靠在学校普通俱乐部名下的社区俱乐部。在学校中的名义可以是一个普通的演讲俱乐部。借校园俱乐部的名义在学校中找到固定的免费会议地点。并且该俱乐部对校园内外的人员同时开放。
2.会费问题。 头马俱乐部的固定费用应该是一年1160左右。刨掉入会费的固定支出外,一年大约1000元。其实将这个费用分摊成更多的份数将有利于在校园中推广。比如将一年的费用平摊成4份,这样大家做决定时给学生的财政负担就会小点,因为成本和选择风险同时在下降。同时,这么低的单次费用也可能带来续费时比较大的人员变动。当然,可将会员根据意愿分成两拨人。一拨人为校园俱乐部会员和注册会员双身份,这一波人半年缴费。另外一波为仅有校园俱乐部会员身份。后面这拨人一年分四次缴费,不录入俱乐部系统,费用可以稍低。只限参与平时例会,没有峰会和比赛的权利。这一部分人还要尽量控制人数,作为吸引会员的手段。这么收费有几点考量:1.降低门槛,靠这个办法在前期扩大影响。2.总体上不降太多就是鼓励大家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尽可能成为注册会员。3.各项除过比赛之类的极为特殊的活动还是希望这种二级会员也参与其中,所以他们还是得多缴费。
3.人员构成。为了应对降低会费可能带来的人员大变动,有意的在做俱乐部初期就发展一些意向的人群我认为也同样重要。人群应该大致分成三类,1.在校学生(在校大学生、研究生为主) 2.校友群体 3.社区周边(对校园文化很有向往并且有社会工作经验,可以成为日后俱乐部内部对接的资源) 我认为在校学生和教师群体的心理诉求是存在很大冲突的,自己老师的存在会令学生可能会使得学生很拘谨,校园的头马俱乐部应直接阻断或者至少是限制教师群体加入其中。
4.俱乐部主题问题。因为我们现存于中国大陆的头马只有这四重禁忌。我觉得也应该仅仅限于这四重禁忌。因为头马俱乐部之于很多人就是一个放松,甚至是发泄自己情感,表露真实自我的地方。爱情,娱乐,人生往往正是大学生群体最有话聊的东西,切断这三个主题也就相当于切断了大学生心中最大的情绪共鸣点。只讲自己的专业知识,那隔行如隔山,演讲会变成大家彼此不知道别人在说什么的窘境。并且同时加上严格管理,那大家玩的会很有压力。我觉得只要把握住大方向,轻重搭配即好。可以在价值投射,职业规划方向上进行价值引导即可。
其他建议:
1.方便在校园中进行落脚,建议由校园中的头马人担任校园方的俱乐部负责人,即代理人,最好直接做主席或者VPE。这个角色我觉得玉博小伙伴就蛮好!
2.需要一个有经验的头马人作为sponsor。我认为我们俱乐部的Linda姐最为合适,而且这个角色即使Linda姐离开太原也可以继续提供指导。
3.将太原AACTP这个团体注册为教育品牌。新的俱乐部可以将这个作为一个依托。这个还有若干其他价值在,与可以进行的微课相关联,稍显大胆,但不离奇。
4.时间表建议。我认为应该先将校园的club在校园这个旗下办妥,场地稳固后在进行demo meeting之类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