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因素会引起债券市场的上涨和下跌,想要提高债券基金的收益就必须要了解其内在逻辑。
本质上来说,金融体系中钱的多与少会直接影响债券市场的涨与跌。如果金融体系中钱多,债券市场就会上涨;如果金融体系中钱少,债券市场就会下跌。
而导致金融体系中钱的多和少的因素有两个:央行的货币政策和影响金融机构买债行为的监管政策。
一、央行的货币政策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央行”是中央银行的简称,这是一个国家监管和调控金融体系最重要的部门。我们国家的央行是中国人民银行,美国的央行是美联储。央行会根据宏观经济状况调节金融体系里钱的多少,也就是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央行控制流动性的手段有很多,最重要的是我们熟知的加息和减息,除此之外,还有提高以及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
如果央行释放流动性,如降息,理论上来说,债券市场就会上涨;如果央行收紧流动性,比如加息,理论上来说,债券市场就会下跌。从2006年到2016年,我们国家一共经历了2次加息周期和2次降息周期。下面这张图描绘出了债券市场在加息和降息周期中的表现。
从总体上来看,债券市场的历史走势跟理论分析的结果是类似的。在加息周期里,债券市场确实是下跌的,在降息周期里,债券市场确实是上涨的。
那什么会影响央行的行为呢?全世界的央行都具有两大职能:控制物价和维持经济增长。如果两者发生矛盾,那么以第一个职能为主。也就是说,如果物价增长过快,哪怕经济在减速,央行也会用各种手段优先把物价控制住,就算是以经济进一步减速为代价也在所不惜。如2010年10月20日到2011年7月7日这一轮加息周期。当时CPI(consumer price index,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已经突破了3%的“警戒线”,但在这之前,经济已经开始减速了,GDP增长已经从12%降到10%了。在这种情况下,央行不得不通过加息来收紧流动性,以达到控制物价的目的。虽然这么做会让经济进一步减速,但也没办法,控制物价才是央行最高的优先级。
投资债券首先要关注的宏观经济数据是CPI,只要CPI突破3%的警戒线,投资债券就要小心了,因为未来央行很有可能要通过加息等手段收紧流动性,造成债券市场下跌。其次,我们要关心GDP。如果CPI不高,同时经济比较差,也就是GDP增长比较低,这就是投资债券的好时机了。因为这时候央行很有可能要执行它的第二职能,既维持经济增长。为了刺激经济,央行有可能会释放流动性,这会引起债券市场的上涨。
二、影响金融机构买债行为的监管政策会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数据显示,金融机构是债券市场的最大玩家,超过60%的高信用等级债都被商业银行买走了。因此,金融机构处于钱多还是钱少的状态,会直接影响债券市场的走势。如果金融机构能用来买债的钱比较多,债券市场就会上涨;如果金融机构能用来买债的钱比较少,债券市场就会下跌。
2013年下半年虽然处于降息周期,债券市场本应该上涨,但是却出现了一轮下跌,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是下跌幅度还是不小的,这就是监管政策影响债券市场的典型案例。
2013年下半年以前央行对银行是有求必应,这就是“央妈”这个称号的来源。因此银行被宠出了不少坏毛病。而2013年下半年,据说总理一方面想警告一下被宠坏的银行们,另一方面想做个压力测试,了解一下银行究竟有多大的抗风险能力。结果却造成了所谓的“钱荒”。“钱荒”顾名思义就是缺钱,而且特指金融机构缺钱。金融机构缺钱了,没钱买债了,债券市场就下跌。
总结:
第一、影响债券市场涨与跌的根本因素是金融体系中钱的多与少。如果金融体系中钱多,债券市场就会上涨;如果金融体系中钱少,债券市场就会下跌。
第二、影响央行货币政策最主要的因素是物价增速(CPI增速),其次是经济增速(GDP增速)。因此,投资债券首先要关注CPI。对于CPI增速来说,3%是条警戒线。如果突破3%的警戒线,投资债券就要小心了。其次,我们要关心GDP。如果CPI不高,同时经济比较差,也就是GDP增长比较低的话,这就是投资债券的好时机了。
第三、影响金融机构买债行为的监管政策也是我们投资债券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不过,这样的政策性影响往往是短期的,而且经常能创造出不错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