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雕琢人生
四大名著,传世经典。然而我却独看过三国,应该有三四遍的样子。说起红楼,硬着头皮读了百十页,实在煎熬,欣赏不了,不了了之。而这些也都是十几年前,近几年再无翻阅。
那时读书不求甚解,无非是跟随罗先生的笔墨看热闹。即便如此,粗读几遍也有所得。
演义就是小说,怎能当真,怎能算数。但彼时彼刻,认知体系不健全,只能听之信之。对于书中的形象,特别是诸葛亮、曹操等,被罗先生刻画得深入人心,印象深刻。
诸葛亮,卧龙先生,自比管仲乐毅,躬耕南亩,刘备三顾,后有隆中对出师表,神机妙算,忠贞不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气周瑜斗司马,连孙权斗曹操,七出祁山七擒孟获,助刘备成三足鼎立之势。后辅佐后主,大志未成身先死,遗恨五丈原。
诸葛亮因罗先生而变得妇孺皆知,被奉若神明。我作为粉丝佩服得五体投地,因其壮志未酬不无哀伤。
然而,当年岁渐长,阅历渐丰,加之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入认识,却发现,诸葛亮的英名神武只在罗先生的演义里,神话褪色,真容渐显。
通过一些正史的阐述,三国谋士排行榜,神乎其神的诸葛亮排名并非在前,郭嘉陈宫贾诩,甚至其死对头司马懿都在其前。
再者,有很多桥段都不是诸葛亮所为,而是被罗先生强加到身上的光环。就像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实为周瑜事迹,而非诸葛孔明。此类贴金数不胜数。
再者,诸葛亮谋略过人,政治欠缺。对于战事,对于计谋,无人能出其右,就连司马懿也深知其理,屡避锋芒。七出祁山,寸功未立,究其原因是没有稳定的大后方支援。特别是后主听信谗言,招亮还朝只为见亮,贻误战机功亏一篑,不禁今人唏嘘。
如此这般,不胜枚举。所以不得不佩服罗先生的才华,有则放大,无则杜撰,或挪为己用,为刻画一个丰满诸葛亮无所不用其极。结果成就了这部传世之作,诸葛亮的桥段不管乡野村夫,是人便知一二。
反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乱世枭雄。阴险狡诈,风流成性,小肚鸡肠,睚眦必报。活脱脱大反派,令人咬牙切齿,恨不能诛之而后快。
然而,现在看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笼络天下文臣武将。其中多数不为效忠曹操,只为汉室,让曹操得收渔翁之利。举汉室大旗,行公饱私囊,以权谋私之实。仅此一条,先机占尽。
再者,曹操唯才是举,不拘小节,知人善任。比如第一谋士郭嘉,风流成性,但曹操用其才华,纵其风流,得以霸业初定。还有许多文臣武将皆瑕不掩瑜,被破格录用。
宁可天下人负我的偏狭和霸气。成大事,怎能优柔寡断,婆婆妈妈。也说曹操心狠手辣,疑心重重,逃亡路上因一句“缚而杀之”而杀了吕伯奢全家,即便后来发现错了,为绝后患,连沽酒归来的吕伯奢也难逃一死。于是有了“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的奸雄形象。
成王败寇,没有一丝狠劲怎能立足。乱世之秋,没有一丝残忍怎能立命。
两相比较,曹操之所以成功,刘备诸葛之蜀汉所以灭亡,并非没有原因。但作为弘扬,当然不能太过尊重历史,去弘扬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和阴险毒辣,所以罗先生把宽容大度,爱民如子的刘皇叔作为正义一方,也无可厚非。
不同时期,再看三国,收获不同。
经典永流传,重读经典名著,演绎不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