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一生,可谓传奇的一生。
写诗,被世人称之为“诗佛”,其诗蕴含佛教禅机。诗佛王维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是唐代诗坛举足轻重的人物。
人才、地才,天才,是三人的写照,可见后人对王维评价之高。后人称王维为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评价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精通音律的王维,擅长书法、篆刻,是难得的全才。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王维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王维被唐代宗赞誉为“天下文宗”,被杜甫称为“最传秀句寰区满”。
十五岁的王维初到京城,凭借他出色的音乐天赋、一首好诗、工于书画获得京城权贵的青睐。至于王维的音乐天赋,还有一个典故。
根据《唐国史补》的记载,有一次,有人找到一幅奏乐图,不知其所以然。王维见后说道,“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乐师演奏后分毫不差。
这个故事是否杜撰有待考量,但也印证了王维音乐造诣之深。
从王维十五岁以来的诗词记载来看,少年诗人在诗坛崭露头角,实至名归。他能得到唐代贵族圈子的认可,在那个讲究贵族世袭的时代非常罕见。
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写道,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酒为五谷精华,诗为文字精华。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精练有哲理,不拘泥于形式、不刻意铺陈,信手拈来,宁静淡远。其清新淡雅,自然清新的风格,颇有陶渊明遗风。
王维十九岁时写了一首七言乐府诗桃源行,其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
他用一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
桃源行
王维 〔唐代〕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诗的前两句,年轻的诗人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清幽浪漫的画卷:清澈的溪水与两岸的桃花相映成趣。
春光明媚,一叶渔舟顺流而下,花树缤纷、美景醉人,让人忘了路程远近。小船行驶了很远,快到青溪尽头,隐约可见人烟。故事拉开帷幕,读者带着好奇心,跟随诗人的文字,身临其境。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知道陆游的灵感是否来自王维的诗句?两个诗人隔空对话,诗句的含义,异曲同工。
追随王维的文字,读者豁然开朗:走过曲折幽深的山口,眼前是开阔空旷的平川。远处,绿树浓荫,望不到边际的树林,宛如绿色的云烟。眼前的农家,家家门前鲜花盛开,绿竹掩映其中。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打渔人第一次听说汉代以后的朝代,村民的衣着,依然是秦时模样。沧海桑田,外面的世界风云变幻,武陵源的百姓却过着单纯快乐的生活。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明月照进松林,皓月当空,松涛阵阵,更显得村里房屋、田舍寂静。
清晨,旭日东升,村子里鸡鸣犬吠声此起彼伏。村里的百姓第一次看到远方来的客人,惊喜万分。大家争相邀请客人到自己家,纷纷询问外面世界的情况。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清晨的大街小巷,村人打扫花径;傍晚时分,渔人乘着小船回到村里。当年,村民为了逃避战乱,远离喧嚣的尘世,来到武陵源。这里仙境一般的存在让村人世代安居。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村民在此峡谷隐居,不问世事变迁。
世间人们求访仙境,岂不知仙踪难觅,不过是空望云山,难寻踪迹。对于这偶然来到的仙境,渔人深信不疑。只是他尘心未尽,依然挂念远处的家乡。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渔人离开后,十分怀念这个世外桃源,隔着千山万水,不怕辛苦,辞别家人寻找曾经到过的仙境。他自认为熟悉道路,沿途做好了标。却不知,所到之处,山峰沟壑俱已改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记得当时初来此处,山深林密,青溪蜿蜒曲折,几经周折才来到这里。如今春回大地,溪水涨满,汩汩流淌,两岸桃花依旧,却再也找不到前往仙源的入口,杳无踪迹。
将内容丰富的散文转化为简杰的诗词,非常考验文字的功力。诗词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意境与散文迥然不同。
19岁的王维通过自己的艺术加工,写出这首清新脱俗的七言乐府诗桃源行,诗的意境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