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能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怎么样能做一个优秀的父母?”“怎么样发现孩子的特质?”……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关于养育焦虑所有问题的答案,你在这本书里都找不到。作者只是以一个科学家、一个母亲、一个祖母、一个女性的身份讲述关于儿童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分享她在养育孩子时候的发现和情感。在艾莉森·高普尼克的研究成果中,我们会为曾经轻视过儿童感到羞愧,也会为曾经为了秩序控制儿童感到懊悔。
进入主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确园丁和木匠各自代表着什么样的父母群体。园丁式的父母善于从孩子的特质出发,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宜生长的生态系统,园丁永远不确定他用心培育的绿植会长成什么样,因此,孩子的生长结果也充满不确定性。木匠式的父母则会不遗余力地把孩子“打造”成自己期待的样子,与之相应的是,孩子的发展结果已经注定。
最早听到艾莉森·高普尼克这个名字是在中外学前教育名著导读课上,超脱世俗的老师毫不掩饰她对作者的爱,全书没有任何一句话在教我们如何做父母,一个个研究成果的呈现让你不得不推翻对儿童这个群体的已有认知。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部分分享我的阅读感悟:
1.混乱和探索是儿童期的主旋律
如果给儿童贴一个便签,你会选择什么呢?无序?随意?自由?可爱?永不停歇的小马达?艾莉森·高普尼克认为是混乱和探索,混乱看起来似乎不是一个褒义词,但是这确实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把积木塞进娃娃的嘴里,玩具散落在家里的任何一个角落,肆意的在墙上挥洒着他们的艺术细胞,留下一个抽象派作品……然而从进化角度来说,混乱却有着独特的价值。“一个可以变化和演进的系统,哪怕是随机演变,都可以更加智慧、灵活地适应变化中的世界。”
探索在艾莉森看来,年轻时的大脑和成熟后的大脑是有分工的,“年轻的大脑天生就要探索,成熟的大脑则负责运用。”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童年早期的探索更像是在不断地通过直观感受进行试误,在试误过程中,儿童积累了大量的直接经验,获得了很多有益经验。这些经验或许并不外显,但是却可以为成年期的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童年期“令人抓狂”的混乱和探索要靠什么来支持呢?毕竟儿童需要外界给他(她)提供一个安全且自由的环境,艾莉森认为“父母的爱让孩子的智力发展成为可能”。也许是因为孩子身上携带着父母的基因,所以父母会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这种爱保障了孩子在混乱和探索中探索的条件,即父母不会在孩子“拆家”的时候遗弃他们,而是会对自己默念,“亲生的,亲生的,亲生的”。
2.童年越漫长,智力越发达
为了使这一结论更加有说服力,艾莉森举出了其他生物的例子,“哺乳动物已经有了比无脊椎动物和鱼类更长的童年,灵长类动物的童年也比其他大多数哺乳动物要长,但即使是我们的近亲黑猩猩和倭黑猩猩,也比我们的童年要短得多。”漫长的童年期给饥饿的大脑吸收更多能量提供了可能性,当我们坐着不动时,身体里就有20%的能量进入大脑,1岁的孩子消耗的热量远远不止这些,到4岁时,进入大脑的热量答案到惊人的66%。事实上,孩子在童年早期身体发育减慢,正是为了弥补他们大脑的爆发性活动。
3.儿童多样的学习方式
儿童的学习方式不同于成年人,这个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因此他们需要竭尽全力了解这个世界。他们在看、听、玩、练中进行着他们独特的学习,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此外,艾莉森还特别提到了科技与孩子的关系,她认为,每一代人都会接触对于上一代人来说是“高科技、新发明”的事物,正如连环画陪伴70后长大,动画片陪伴90后长大一样,智能手机陪伴00长大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他们象征着不同的文化,因此我们无法拒绝,把科技排除在当代孩子的生活之外。
在如此严峻的“养育焦虑”面前,这本书可能不足以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但是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重新认识儿童的机会。
我是张富贵儿,和我一起读书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