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雷子,雷锋的锋孔子的孔。
寝前卧看《晓说》“和韩寒谈谈”,意犹未尽好事之心遂起,高晓松和韩寒当时骂啥了?
原来一个是“防守”一个是“仗义”,一个博览群书,一个满腹经纶。(其实也没那么了解)一个来者不拒,一个路见不平。几番来去,矮大紧丢盔弃甲,韩岳父又崭一将。
韩岳父真神勇吗?余认为也就是“占理”。初开始是老一辈看不惯欲扼杀其锐气,不曾想老宝刀遇新剑锋芒,反伤刺甲。今时已不同往日,当年悍粉已移师广场不问江湖,新锐势头正旺人气十足。就这样,文坛迎来新风。
最后功方封刀藏剑,守方增兄添弟,兵合一处同气相求。
结局无好坏,吃饱饭看看热闹挺好!
出门左转正欲家还,叮铃一声脆响,朋友圈又刷屏“宁杭大战”……这通天雷地火,昏天暗地火光四射,亮瞎了无数“文盲”。
献膝盖的,递顺表的,又是加油又是膜拜!“楼上楼下”“亲如一家”,只见热闹不见开骂。
怎么都不骂了?文化跟不上啊,一边查字典一边搜百度。内容都没看明白骂谁呢,骂啥啊,哪有那么大的脸参与进来骂啊?
啥时候“文坛”这么和气了,不是一直说“文人”相轻吗?余又以为不论啥人,其实该相轻的还是轻,该相吸的还是吸。鲁迅和梁实秋还由“战”转“和”到“基情四射”呢,虽然后来还是因为观点立场最终分道扬镳。“骂的时候”是拳拳到肉,好的时候又合兵一处。说到底,文人还是很在意遮羞布的,人设不能塌,文章所到之处还是拥笃汹涌的。把文化和名人剥离开来就不一样了,文化人的骂讲究“三论”,讲究对账,最后还得考虑受众观感。
名人堆就不一样了,不论你看不看书识不识字,只要挣到钱有流量就是名人。能不能好好说话,要看钱到不到位,死忠粉数量多少(一般谈不上质量)。捧我场就是我的人,耽误我挣钱,天王老子也没用,直接开撕。啥给力说啥,啥讨好粉丝说啥。不仅说,动作也是千奇百怪。既没文化又不擅长撕,在这我就不多形容了,脑补吧……就想想什么抄袭啊、离婚啊、阴阳合同啊……此处省略若干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