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努力没有用这样的说法,相信一定会刺痛一些人的神经,让那些在努力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的朋友们倍感愤怒跟不屑。
为什么说努力其实没什么卵用呢?
其实很简单,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那些我们曾经努过的经历。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学了十几年的英语,我们的英语水平,可能甚至还不如英国美国一个学龄前的孩子,耗费十几年的时间,不可谓不努力了吧?就算每天只用一个小时,也有5000多小时了,英语到底学到什么程度了?所以,我们看看这样的努力带来的是什么呢?
不说英语,说到英语,有些专家可能会提到语言环境的问题,那我们就来说说汉语,汉语是母语,按说,我们天天在天天说汉语,按说语言环境也没问题、天天都在练习,到了二十几,三十岁,年头也不能算少了,总该很厉害了吧,回过头来好好想想,自己真多能把一个问题讲清楚说明白么?或者拿起一本书,书上的字分明都认识,但是合起来为什么就完全看不懂?或者在单位写一个年终总结,能不能把自己想说的都写出来且让人看懂呢?或者站在讲台上,当着大家的面去讲,又能讲成什么样呢?相信很多人到此处会默默无语,二三十年,就算再不努力,也够一万小时了,一个人的一生还有几个二三十年呢?如果二三十年都不成,人这一生还能干成什么呢?
现在非常流行的一项技能叫冥想,于是很多人加入了冥想大军,天天冥想,但是天天大脑胡思乱想无法集中,练 一年两年三年,还是不能停止胡思乱想,达不到预想的境界和效果,为什么呢?这从某种意义上也告诉我们,达到某种境界,跟努力无关。
格莱德维尔在《异类》中提到的一万小时理论,相信已经无人不知了,并且很多人把这一万小时的理论当成励志的箴言去鼓励自己努力,我前面提到的说汉语,远远超过一万小时了,结果呢,并没有像格拉德威尔说的,成了汉语的的专家。
中国古代有不少故事,在误导着我们以为努力非常有用,比如“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最有名的说客苏秦的故事,把头悬在梁上,困了就扎自己的大腿,表现出了极致的努力,最后终于成了名人。
很多银幕上的角色,也能看到很多努力的励志故事,比如阿甘,就是一个跑字,跑出一个光明的世界。还比如《肖申克的救赎》经过很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由的梦想;《疯狂动物城》讲的是兔子经过努力,终于成为一名合格的警官;《功夫熊猫》,看着笨笨的大熊猫通过努力成了一代大侠。
这些故事,都在误导着人们以为努力就能怎样怎样,于是很多人看了电影以后热血沸腾,开始了自己努力的历程,兴奋了一阵子之后,自己就发现了,努力好像也没啥用,于是就纷纷回到老样子,不了了之。
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天才是99%的努力+1%的灵感,从比例上看,99%都是努力,给人一种努力的重要性达到99%的比例似的错觉。
现实的打击,让很多人模模糊糊感觉到似乎努力没什么卵用,进而产生了一大批破罐子破摔的人,反而变本加厉地远离努力。
从心理学上讲,当我们想到“努力”二字的时候,同时关联的感觉实际上是“辛苦”,“坚持”、“毅力”、等这些需要“咬牙切齿”的感觉。有些导师就会用“胡萝卜”原理来让你有努力的动力,比如让你想象通过努力,你的将来会怎样怎样啊,比如会很有钱、娶到漂亮媳妇、可以到处旅行实现财富自由等等,用这些看上去挺光鲜享受的未来,来勾引一个人努力的神经。这些勾引的效果,如果是有效的话,很多人岂不就已经很有钱,娶到漂亮媳妇,到处无负担地旅游了?现实并非如此。
其实格拉德威尔在谈他的一万小时理论的时候,还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参数,就是智商,那些成功人士的智商一般要超过120,而120是什么概念呢,统计数字表明,智商超过120的人群只占人类的10%,这个数字可能会让很多人失去信心,参数就是参数,是硬指标,如果达不到,可能就无法实现相应的目标。
但是,即使智商达到120,也并非百分之百就能达到成功的结果,智商只是必要条件,但不充分,我们看到身边不乏很聪明的人,但成绩平平。
既然努力没什么卵用,而智商又过滤掉了90%的人,那究竟什么最有用,会成为让一个人实现自己成功的梦想的最重要条件呢?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一些例子:
为什么学习了这么多年的汉语,汉语水平仍然停留在简单交流的程度?就是因为没有思考啊,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同一个水平上去用汉语,从来就没想过要提高一个等级,没想过让自己的表达更清楚更明白,看书的时候,看不懂也就过去了,没有想过一定要看懂,所以,水平是永远在一个地方画圈,画了几十年的圈,仍然停留在简单交流这个层次中。
著名的投资人吴军在解析格拉德威尔的一万小时理论时候说到的其中一个坑,就是简单重复,在同一个难度下的简单重复,你就是用十万小时百万小时也无法成功,正确的姿势一定是通过思考,提高做事的难度,在不同的难度下不断提高,而不是在一个难度下画圈,这种在一个难度下的画圈,就是懒于思考给我们带来的局限的眼界。
李笑来在他的《跟时间做个朋友》一书中讲了一个例子,一个学生问他一个单词如何翻译,李笑来告诉学生,可以查字典,学生马上回答,字典上查不到啊。李笑来又说,字典上查不到,可以查查别的字典啊。这个问题,看上去好像学生没啥毛病,实际上问题非常严重,这就是典型的不思考的表现。字典上查不到,是不是可以考虑换一本字典呢?或者是不是可以考虑换一种方法呢?当然,问别人也算是一种方法,是最不用动脑子的方法,这种方法终究会害了自己,害自己失去思考的习惯。
这种不喜欢思考的毛病其实会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有这样一些人,喜欢找一份不太累,不怎么动脑子就能赚钱的工作,哪怕工资少一些,只要不费神就好,这样的人似乎还不是少数。
营销大师雕爷在一次分享中举了一个例子,他说,一个出租司机开再多年的车,也成不了赛车手,为什么?就是因为出租司机永远在一个层次水平上画圈,没有思考,即使八万小时,车技也不能提高到赛车手的等级。
我们再回头看看电影中的例子,看《肖申克的救赎》,我们往往只看到努力的部分,实际上,电影中更重要的是表现思考的部分,通过安迪的智慧,获得一个一个阶段性的成果。
在《疯狂动物城》中,兔子的努力,大家都看在眼里,但是兔子的思考似乎被忽略了,兔子警官在考核中,开始是失败的,它释通过思考,通过智慧,找到了解决方案,最后通过了考核。
所以,我们发现,比努力更重要的东西,也不是什么我们从来没听说过的神奇的概念,这个概念不过就是:
思考
那,是不是还有比思考更重要的呢?
有,当然有。
我们看看下面的几个例子:
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从小热衷漫画,他可以坐58小时不动地方地画,可以几十天不出屋地去画;他一个月能画400多张漫画,他提到现代的所谓漫画家,一个月只能画30张。400张跟30张,我们看到的好像是不同级别的数量,实际上背后反映的是对画漫画的痴迷程度,这不是用努力能解释得了的。
著名的音乐评论家刘雪枫在谈到音乐天才的话题的时候说道,什么是音乐的天才?天才并非努力的去学习,拼命练习的人,天才就是无比热爱音乐,痴迷音乐的人,并非通过努力来达到某种境界,而是自动自觉自愿地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达到废寝忘食地去练习。
我们再看看苏秦的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把头发吊在房梁,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这不是努力的境界能解释的了的事,只有对要做的事达到来痴迷的程度才会这样做。
所以,我们看到:
比思考重要的,就是找到你真正认为重要的事情,这件事情,重要到你愿意用一生的努力去做;重要到你愿意投入你自己全部的精力去做;重要到就像中了毒瘾一样停不下来地去做。
一旦找到了你自己人生中这样重要的事情,剩下的,就是跟这件事死磕了。不断重复,然后在新的阶梯下再重复,不断上台阶,不断重复。这绝不是努力能达到的境界,这需要对要做的事无比的热爱和痴迷。
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有大量的“伪喜欢”的事,什么是“伪喜欢”呢?就是一件事,我们觉得很喜欢,做着做着就不愿意做了,发生这样的问题的原因,就是在做的过程中遇到了台阶上不去,喜欢又没有达到愿意通过思考去跨越台阶的程度,或者就根本不愿意去思考,所以终于导致停滞不前,半途而废,我把这样的喜欢,叫做“伪喜欢”。
总结一下,一个人要想在某个领域成为佼佼者,或者实现某种意义的成功,大致需要经过下面这样三个过程:
- 第一,就是要想方设法绞尽脑汁找到自己认为真正重要且喜欢的事,就是那件让自己停不下来的事;
- 第二,既然你认为最重要且喜欢的事,你当然会不断重复去做这件事,而且还乐此不疲;
- 第三,通过思考,不断在新的台阶上进行重复,不断进步,当这些进步从量变积累到了质变,就达成了你认为的重要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