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十年磨一剑”,“宝剑锋从磨砺出”。宝剑是磨出来的,好课也是磨出来的。不历经千锤百炼,是拿不出一节好课来的。当然,这里的千锤百炼,既指对这一节课的推敲打磨,更包括这一节课之外的更多理论与实践的学习琢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所说的:用一生来备好一节课。我虽远远达不到那样的境界,但我从未放弃那样的追求。我始终相信,只要在前进,哪怕慢一点,总有一天会行至千里。
今天有幸在梁园区小学语文市级优质课评选观摩展示活动中上了一节课——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
回想这节课,虽然在准备过程中有很多曲折也遇到很多困难,最终定稿也不十分成熟,甚至在讲课前还做了些许调整,但整体感觉还算满意。我以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导入新奇有悬念:让学生闭眼回忆课文内容,说出头脑中的画面,同时,老师用简笔画呈现园子概貌。当学生睁开眼睛,看到画面,颇感新奇。再出示富有的诗意段落,改换成诗,感情朗读。
虽是复习导入,但随机绘画的形式很新奇,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回顾了课文内容,回味了萧红文字的魅力——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然后抛出问题:那么,我和祖父在园子的生活是不是一串凄婉的歌呢?自然将学生带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2.以读代讲重感受:在进入第一个环节的学习时,我给学生方法的引导——重点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我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主默读、圈画、批注;我给他们朗读的指导——交流中适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我尤其重视老师的范读,好的范读胜过掰开揉碎的讲解。我始终相信语言的魅力,很多时候,不需要分析过多,用声情并茂的朗读,便可帮助学生领会文意、体会作者的感情。其实之前这班孩子是不会读书的,拖音严重,毫无情趣,但是在老师的范读引领下,孩子读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进步可谓惊人。
3.背景介绍助理解:当孩子们沉浸在“我与祖父”在园子里的幸福快乐、自由自在时,一段介绍萧红生平的视频、配上哀怨凄婉的音乐,加上老师入情入心的解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悟——萧红在回想起祖父、祖父的园子以及园子里的生活时,除了幸福,还有遗憾、孤独、留恋、怀念……学生的回答真的很出乎我的意料,这更加使我坚信: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理解能力!
4.教师文章引情趣:之所以出示两位老师的文章,用意有二:一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可以写童年生活中的任何事,好玩的、有趣的、恐惧的、尴尬的、感动的、后悔的……思路打开了,学生自然有无穷无尽的童年往事可分享。二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使他们明白不是只有作家才可以写文章、写书,我们普通人照样可以写,写自己的故事,写自己的书,因为文章本就是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5.自由表达抒真情:有了前面对萧红作品的理解、对老师文章的阅读,学生的表达欲被激发。他们乐意分享自己的故事:妈妈从充气城堡一把把自己解救出来——那是对母爱的感动;曾经唯一贴心的朋友后来却再也见不到了——那是对友情的珍视;意外捉到了一只蝙蝠,却“叽哇”一声被一屁股坐死——那是独一无二的传奇经历……从他们分享时情不自禁的眼泪,从他们讲述时抑制不住的笑声,从他们跃跃欲试渴望继续分享的眼神,我知道,我的目的达到了。我就是要让他们愿意表达,乐于表达。他们乐意写了,离写得好还会远吗?如果他们乐意写,即便写不好又有什么关系呢?
6.充分信任有惊喜:整节课的成功离不开我对学生的充分信任。我始终相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就不可能有好的课堂。我始终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文字的奥秘他们是可以自己探索出来的。我始终相信,你把课堂还给学生,他们就会给你无限的惊喜。这节课,又一次证明了,给孩子一份信任,他们就会还我们一个又一个惊喜!当然,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摇动,如何推动,如何唤醒——因为“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为我的紧张,有些小的环节有遗漏,比如板书:画园子时忘记画花朵了,总结祖父爱萧红时忘记板书“爱”字,虽然后面巧妙地补上了,但是这些遗忘的小东西,都在提醒着我——好课必须反复磨。再者,最后的结尾没有呼应开头,忘记回到茅盾的评价并就此推荐阅读《呼兰河传》这本书了。最值得自己反思的是:教学注重情感的体悟,对于写作方法的指导略有欠缺,还有评价方式不够多元。此外,课前发课文纸后,没有提醒孩子标好自然段,孩子课上临时标出耽误了时间。
不管怎样,瑕不掩瑜,我对于今天的这节课还是很满意的,因为下课后,我被孩子团团围住,他们问我:“老师,你什么时候还来我们学校讲课?”“老师,我们还想听你讲课!”“老师,你看她们俩还哭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