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界限》表示在重视群体和谐的东方文化中,你我从小被灌输了许多似是而非的信念,像“吃亏就是占便宜”“退一步海阔天空”“以大局为重”等,以至于遇到冲突时,我们第一时间的反应就是“让”,而不是把事情说清楚。
当“让”这个念头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时,代表你已经撤守了原本的底线,同意对方将领域扩大到你的领土。久而久之,就会有一种被挤压、被侵犯的感觉,使自己愈活愈扭曲。
特别是人与人互动愈紧密的时候,界限愈不容易清楚。小至随手使用你的物品,不事先过问、随意评论你的穿着言行、查看你的手机或行踪、在你的脸书上大放厥词、网络霸凌,大至介入你的职业选择、交往对象、教养风格,甚或要你牺牲个人福祉,以换取整个家族或公司的荣誉等,让我们一点一滴地失去自我的掌控与认同。
但是,“退让”通常伴随而来的不是更多的“尊重”或“互惠”,而是愈来愈多的“不得不”与“勉强”,当心里的意愿没有被重视时,你的内在空间无法给出好品质的对待。时间一长,你要么讨厌自己,要么愤世嫉俗,到最后受伤最重的还是自己。
作者说很喜欢一句话:“修养是一种美德,然而必要时的强悍,是维持好修养的前提。”如果一味地以和为贵,只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伤害。我们需要勇气拨开和平的假象,看清楚问题究竟是怎么发生的,而不是一直满足别人的期待,却让自己不断地受伤害。
大家都知道“你的善良要有点锋芒。”然而,对于一部分善良的人来说,他们也许纠结于找不到锋芒的来源,这个时候不凡从把事情说清楚这一步开始。当界限被侵犯时,反馈实情,说出自己的感受,并提出自己的要求。就事论事的非暴力沟通,也许你的要求对方并不能满足,但是他知道他的行为,给你带来了困扰,并影响了你的情绪,这个时候,他才有机会去了解这也许他毫无感知的事件,并清楚你的界限与原则。
说出来,才能腾出更多的内在空间给其他的美好特质,并守护它们该有的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