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简介:
1. 体验晨圈(约15分钟)
2. 自我介绍(约10分钟):与会的所有成员互相认识
3. 班级情况:苏丽老师和美华老师分享近期班级情况
4. 个体分享:与会家长分别分享自家家庭/孩子的情况,或者个人感受/感想。
5. 茶歇
6. 借款事宜交流
7. 手工时间:做小鸡(因时间原因最终取消)
内容简记:
A) 苏丽老师分享班级近况
1. 10月的晨圈,核心是节奏,通过慢-快-慢-快-慢,让孩子体验节奏,最终慢下来收回来。
2. 10月的关键词:“美好”。
美好是两方面的体验:大人感受到最舒服,孩子们最在状态。
1)全世界幼儿园公认的两大难题“午睡”和“收拾”,在莲花班美好的状态下,都被无形化解了。
·现在的午睡是自然而然的规律:老师讲10分钟的故事,孩子们便安静下来;老师逐个拥抱孩子;孩子们去上厕所,然后轻轻的回来;轻轻的换衣服,互相照顾;5分钟内孩子们会陆续入睡,30分钟内所有的孩子全部入睡。
·收拾玩具的环节顺畅而轻松。以前的收拾环节,我们会用到分配任务、讲故事等等各种方法来巧妙进行;现在的状态是不需要任何方法,只要唱着收拾歌,大人和孩子都自然参与进来。孩子们乐在其中,所有孩子都尤其喜欢叠布。大女孩们格外细致,不仅要整齐,还要摆出图景;她们醉心其中,连用餐都需要被唤起。
2)幼儿园里的各项活动和环节都更顺。孩子们都在状态,喜欢而且能做的很好。
3)孩子们干活的状态非常好。
之前有些孩子不愿意干活,不乐意工作,有时候忙着玩,也不愿意中断玩耍来投入工作。老师和孩子商量着,顺着孩子们的意愿,做出了分组和固定列表。周一到三固定的人员做固定的活儿,周四周五两天为流动日,大小孩子们自愿参与。
老师会注意两点:一是给孩子的事情不能多,多了就会变成任务;二是不让孩子做的过量,适可而止,保护孩子做事的兴趣。
久而久之,不愿意工作的孩子慢慢被带动,参与进来,变成了主动工作,积极的想要工作。
这种无意识的做事情的状态,就是无意识的意志,让孩子的行动力得到发展。
4)玩耍:孩子们的玩耍更投入,更融合,更多的显现创造力。
以偶戏为例,大小孩子都喜欢演偶戏。
大孩子的偶戏从单纯的模仿老师,发展到自编自演了,而且场景非常的丰富,有特色,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孩子每天看着大孩子演,也尝试自己演偶戏。他们拉上窗帘,在自己的小空间里面有声有色。他们还有些羞涩,不愿意让大家观看呢。
大孩子的状态是源头,大孩子找到了位置和节奏,整个班级的状态都会稳。
5)两位老师之间的搭档非常默契,非常的“在同一个频道”。同时,两位老师给到彼此很大的相互支持的力量。
B) 美华老师分享近况:
1. 班级概况就是:氛围甜美+自由有序。一个班级的“形”出来了。
孩子们在规则下,自由玩耍。规则对于自由是非常重要的。在“规则”这点上,两位老师的方向非常一致,这样的“一致性”,会让孩子感到舒服。
2. 我们班的结构是7个新孩子加5个老生,这样的结构能到达稳定的状态,非常不容易。刚开始老师做得很多,做着做着,孩子就会被带动进来。就像工作,孩子们从不愿意工作,走到了喜欢上工作。
孩子喜欢工作,他们自己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也不明白从从中得到的是什么,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但是我们大人知道,工作会带来安全感,价值感,和自我认同。这是对孩子非常重要的东西,是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工作中会有很多无意识的习得,所以孩子会自发的喜欢上工作。
C) 个体分享带来的讨论:
1. 家长对孩子在园里的生活好奇,或者焦虑,想要看到孩子在园里大大小小的细节。这是家长自身的议题,是成人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打扰和冲破老师跟孩子当下的状态。
家长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是信任,对孩子和老师全然的信任;二是多跟孩子在一起,自己去感受孩子的状态。
2. “具体的工作”的意义
华德福园里的孩子,总是在做具体的工作。不是抽象的,也不是感觉的,是实实在在的做事情。“做”蕴含了许许多多无意识的“教育”。比如擦地板这件事,做着就会发现,对孩子非常有意义的“跪爬”,无形之中达到了;比如洗碗,每个环节每个点,都能训练到很多数学信息。我们不说“教育”,而在“具体的工作”背后,充满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