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肩而过的人,各有各的孤独。
――李蕾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首诗的作者是张若虚,他的诗作留存下来的其实非常的少,但是有这一首诗,孤篇压全唐就已经很过瘾了。
这个春天,张若虚走到了北马南船的交界,他的面前是一条江水,可能是长江,也可能是任何一条河流,这个并没有明确的考据,说法是不一的。刚好月亮非常的亮,花也在盛开,他就有了很多的感慨。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这一句里面最重要的两个字,一个是“平”,一个是“生”。在春天的时候,由于积雪融化,潮水会比平时来的汹涌,所以张若虚一个小小的人站在江边,但他的视线却没有被这个地方局限,他会觉得这条江已经连接到了他看不见的那片汪洋大海之中。一个人的生命体验是完全不会受到空间局限的。
“共潮生”,除了平面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之外,他又做了一个立体的展开。月亮从海水上面冉冉的升起,好像跟着潮水一起在往上走,这就像雕塑一样,立即有了一个三维的空间。接下来句子开始转化了,滟滟随波千万里,这是形容水的波浪。滟是什么?它是光线,可能是日光,也可能是月光,在水波上面的反光。这个字本来是水字边,又加上了一个艳丽的艳字,就是像花一样艳丽的颜色。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滟滟随波千万里”就是那个水波一直在发亮,千里万里,感觉都是被照亮了。这个时候生命经验又扩大了你能看到千里万里以外的景象吗?看不到。
张若虚在这里说的已经不是眼前的视觉,是一种心理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所以用心理去突破视觉的极限,这个真的是文学中给人一种特别强烈的体验,而且非常奇妙。滟滟随波千万里,这是月亮和江水在对话。
何处春江无月明!他是站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在这个宇宙里、在这个地球上,哪一条河何处春江呢?就是哪一条河?它没有被月亮照耀呢?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在《春江花月夜》这首诗里面,如果要说有一句是这个诗中一定要圈出来的格言金句,我就推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如果我们相信是有天才的话,那张若虚的这一句诗就证明了,他就是一个天才。
为什么这么说?在公元7世纪左右,一个叫张若虚的人,他穿着长衫,他站在春天的江边,看夜晚的花朵,然后他突然问:是谁第一个在江边看见了月亮?你听到这个句子会吓一跳吧?因为这个句子非常重,它就像我们哲学中一直在问的问题:我是谁?我从何处来?我要到哪里去?是谁站在江边,第一个看见了月亮。如果月亮也和我们一样,它也有思想的话,它第一个照见的又是谁呢?这一句就非常厉害,一上来就涉及到了一个宇宙意识,这就是我为什么非常惊讶,《春江花月夜》会有这样的力量。
张若虚在古人和来者之间,他是中间那一个标志性的人,他站在了江边去问,有谁是能够被记住的?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大的骄傲和自负。
鲁迅说:“唐朝之后再无唐诗”那么到了宋那怎么办呢?不能写诗了,他们就弄出了词。《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第一段,就在这么重的一个问题这里收住了,他接下来收的就非常的平静。
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望相似。
这是一句大俗话,这个句子如果不是在《春江花月夜》里面,你看也懒得看它一眼,对吧?这不就说了一个所有人都可以说得出的话吗?可是它放在这里,我觉得有一个非常大的戏剧性,很有对照感。
《春江花月夜》整首诗都是在写情,但它的情非常辽阔。高,一直往高走,高到了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无法触摸。可是瞬间,它却能收回来,这就是诗人最厉害的地方。
今天趁着春天这么好,趁着夜色这么美,我们把《春江花月夜》认认真真的读一遍,以后每一年春分的时候,春天的时候,拿出来读一读,想一想,在我们的生命中,有什么样的情是如此之深的。
图片和文字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