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概念目标:
1.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
2.质量是空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测量空气的质量。
2.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还是,产生误差。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2.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不同的测量方法会影响测量物体质量的准确程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最终去发现空气有无重量。
难点:学生动手实验操作。
课后反思:
在这节课刚开始的时候我提问:空⽓有质量吗?提到质量⼀词,三年级大部分的孩⼦都不知道,这时候就要从物体的重量引出质量。有的孩⼦认为空⽓有质量,有的孩⼦认为空⽓没有质量,⼝说⽆凭,实验出真知。在这里就需要学生奇思异想地设计实验并验证空⽓是否有质量,孩⼦们的办法可谓是多种多样,让⼈刮⽬相看。
孩⼦们会说⽤天平,⽤电⼦秤,用手掂量等,我没有否定学生们的任何一个办法,但是必须要求他们把方案细化,有想法的同学要向全班同学讲清楚怎么用实验来验证,具体的步骤,需要的实验器材,以及我们可能看到的实验现象。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思考时更全面,设计的实验更有可操作性,避免很多同学只停留在“想”,再继续说下去,学生自己就会发现方案的操作性不强或不能明显证明实验结果。方案设计的最完整,认可度最高的学生,还能获得向全班演示实验的机会,我只需要在旁边辅助,在关键步骤时向全班重点强调。
学生在设计实验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们认为有质量或重量的物体,一定是可以被我们掂量出来的,所以很多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就跑偏了。关于“空气有质量但很轻”这个概念,我觉得应该在设计实验前引导他们一下。也可以在学生设计实验环节节约些时间。
考虑到学生分组实验是难点,我将本节课的内容分成了两节,一节以学生设计实验,演示实验为主,第二节是学生分组操作。
第二节课学生操作时,调节天平还需要学生再耐心细致些,后面的实验步骤,大部分学生完成的还可以。课后很多同学向我反应,在实验前,他们觉得他们会了,实验很简单,肯定没问题,自己做上实验后才发现,还是有很多细节自己做不好。典型的“眼睛会了,手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