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蒲公英
之前《欢乐颂》火了,是因为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各个社会阶层的缩影。而《淘气爷孙》火了,是因为这部戏讲述了一个中国典型的“四二一”家庭中,因为小孙子的成长引发的亲情“血战”!在“野”爷爷的一朝归来,萌爷+萌娃组合成萌视觉差:口水战,亲家事,说不完的生活事,而所有人的疯狂中心----小孙子则有着独特的视角和想法,他的童言童语冷不丁让众人醒悟:其实生活没那么简单,也没那么复杂。
“棍棒底下出孝子,黄荆条下出好人。”几千年前出自民间的俗语,若干年后,我们再次展开思索,我们完全可以在与时俱进思想的指导下赋予这个古老的命题以新的内涵,可如今,很多家长信奉“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坚持这种观念的人肯定会反对打孩子,甚至认为打孩子是愚蠢的,是父母自己无能,不会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的一种表现。
首先,我解释一下,为什么对教育开始这么敏感了。在看《淘气爷孙》的过程中我非常不理解大人们对小孙子的那种溺爱,不是说我有多么的嫉妒小嘉乐有这么多人围着他一个人转,他想要什么,大人给他什么,从来就没说过“不”字,而是我的确疑惑不解这种教育方式,直到“野”爷爷没来上场营救这个被走在错误道路上的孙子。
爱孩子,但不要惯孩子
“要温柔爱孩子,但一定不能溺爱娇惯孩子。” 因为在惯小孩的同时,会让他对家长产生依赖性,养不成自立的习惯。将来无法拥有自己独立精彩的人生。就比如说嘉乐同学,他看见别人家的小孩子都有智能积木玩具,自己也想要。于是跑到外婆跟前告父母的状,说他们不给他买积木,让外婆替他说话。两口子不得不服从他外婆的命令,孩子也就轻而易举地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一般可以称这种孩子“机灵鬼”,鬼点子特别多,或者办事会绕很多弯。最终,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是,如果轻易满足孩子的话,对他往后的生活习惯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不要过分注意孩子
在剧中,嘉乐外公专门为孙子写了一篇育儿守则:
七点三十起床刷牙,括弧完毕,要刷满三分钟。小孙子爱偷懒儿,经常刷不到时间,为其播放音乐。但这个音乐要及时更新,这样孩子随着音乐的节奏,刷起牙来就会有兴趣;
七点四十到八点陪孩子说话,帮孩子提神。因为孩子早上没有胃口,所以要把孩子的食欲调动起来;
全天尿尿时间:
要养成有规律的好的排泄习惯,对孩子的新陈代谢,那是有好处的。因为外孙撒尿有点困难,有时尿不出来,那么,要吹口哨----三长一短。如果不是这个调子的话,他就尿不出来。
当家长的是要注意自己的孩子:他的生活习惯,健康,饮食,兴趣爱好等等,但不要过分注意!这样,未必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好处,凡事都要有规律,恰当为好。
必要时就要出手
在网上,很多人写过类似的句子:“父母打孩子是无能的表现!”,“打就等于是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会给孩子埋下“自卑”的种子”......唯一的办法就是多沟通。在这里,我不太同意他们的观点,我觉得大人打小孩是肯定有原因的。要么孩子不听话,调皮,要么孩子犯了错误,不愿改正。
该剧反映了城市人与乡下人不同教育孩子的方式。城市人与乡下人简直是水泥之别,我们就拿“教育”这个话题举例吧,城市人不敢打孩子,因为这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是要犯法的。要和孩子多沟通,和孩子做朋友;乡下人则认为大人永远说得对,即使你被打了,那肯定是犯了错,惹大人不高兴了,下次不敢了。光论这一点,我们就能找出很多城市小孩与乡下小孩的区别。古时候,家境比较好一点的人家,在罚小孩之前都会拿出家规再打,因为这是家事。
孩子每次犯错,家长记得一定要告诉孩子错在哪里,怎么做才是正确的。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又经过家长严厉的批评,再加上制定的“约法三章”,孩子也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