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呢,我请大家来思考一个问题:在玩儿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时,哪个小鸡最危险呢?玩过这个游戏的人一定都知道,是在最后面的那只小鸡是最危险,因为他有鸡妈妈的距离是最远,在游戏的过程当中,极有可能被甩了出去。因此呢,我们说亲子依恋或者是与妈妈之间的近距离对于生存来说是一种保护机制。我喜欢把亲子关系来打一个比方,亲子依恋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条纽带。胎儿期,孩子与妈妈通过一条脐带连接,实现物质上的交互;孩子出生,脐带断开,脆弱的婴儿依然需要照料才能长大成人。于是在婴幼儿期,孩子和他的照顾者(一般为父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幼儿与其照料者母子依恋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这种关系就是亲子依恋。这种依恋关系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度过最软弱最无力的生命早期,还对一个孩子未来的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亲子关系这条纽带,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它的形态是不同的。对于这种形态的细致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的了解亲子依恋究竟是什么?
我认为亲子依恋这个纽带共分为三种形态,或者是包括三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就是发生在孩子能够进行自主的活动之前,他最需要的是一种接触性安慰或物理性接触。为了生存或者是安全,他要紧紧的贴在父母的身上,这是最好的办法,所以你会看到这时候孩子特别特别渴望能够趴在父母或者照料者的肩上。这对于他来说,是能够让他安静下来,让他能够获得安全体验最好的一种办法。这是进化选择的结果,在丛林时代,那些没有这种强烈需求的孩子,往往都不能引起父母的关注,他们被其他族群或者动物杀害的风险会非常高,因此,他们就没有足够多的后代。这是第一个阶段,是需要物理性的接触,所以说这个时候亲子之间的纽带是非常非常的短,非常非常的近。
那么到了第二个阶段,孩子开始有了自主的活动,他已经会爬或者是他会走了,他开始在更大的范围里活动,同时他的生命里面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游戏。这个时期孩子开始要权衡两个问题:安全问题和探索问题,他要能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安全的环境让儿童得以生存下去。但是,能探索和游戏的孩子才能发展出应付未来成人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以及智力。因此,安全与探索这两种需求常常是相互对立的。此时,儿童的内心向安置了一个安全阀门一样,如果在游戏的过程当中,他一旦监测到周边存在危险,他体内的安全阀就开始运转,此时安全的需要就成为首要任务,你会看到此时的孩子会停止玩耍,找自己的妈妈,如果找不到妈妈,就会开始哭闹,还会哭得越来越凶,等看到妈妈回来,孩子会要求妈妈爱抚,让自己安心之后,安全阀门关闭,他的游戏得以继续。所以说在这个阶段,孩子与父母的亲子距离开始扩大。父母的功能开始变得像一个安全岛一样,而孩子是围着这个安全岛不停盘旋的小飞机,只要有妈妈在或者是有爸爸在,他的整个安全系统就会处于一种沉睡状态,孩子就会围绕着妈妈或者爸爸的周边,进行不断的探索游戏从而来丰富自己的大脑。
在这个阶段,父母既要能够给孩子提供一种物理性的依靠,但同时也要鼓励孩子在更大范围进行探索,这样才能够让孩子顺利的从原先需要非常零距离的物理接触逐渐变成一种类似于安全岛的模式,孩子可以围绕在父母的周边进行探索。
进入第三个阶段的时候,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这条纽带又发生了变化。
父母要长时间外出工作了,或者孩子要到幼儿园了,他可能一天或者更长的时间,根本就见不到自己的父母。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出现我们说的分离焦虑,他们没办法取获得物理性的妈妈了。所以这个时候就要求孩子能够对妈妈的依恋,从物理性的依恋逐渐转变成一种内在的妈妈的依恋,或者找到替代性的依恋对象。他需要把妈妈内化到心里,他逐渐了解到:尽管我现在看不到我的妈妈和爸爸,但是我知道他们在另外一个地方,他们依然爱我,依然会回来跟我在一起,所以这个时候孩子依恋的已经是内心里的父母。
在第三个阶段呢,我认为有两点需要家长注意,也就是帮助孩子内化自己父母的这个过程,家长要做到两条:
第一、如果要长时间跟自己的孩子进行分离,临近走的时候,一定要跟自己的孩子说再见,不能悄无声息的就从孩子身边消失了,否则孩子会非常非常的困惑。他不确定到底什么情况下,妈妈或爸爸就忽然没有了,孩子找不着规律,摸不着头脑,所以他们会变得极其依赖物理性的父母,会抱着父母的腿不允许父母走。因此,父母要跟自己的孩子说再见,尽管这样做,可能会让孩子出现大哭呀,大闹呀,他感觉很焦虑,舍不得等等这种现象,但这是他适应新的亲子关系必须要经历的,也是帮助孩子发展其亲子依恋关系必须要走的路。当孩子逐渐适应,开始确定:父母不会平白无故的消失,他们走之前一定会给我说。这样才能够帮助孩子慢慢地把父母内化到自己的心里。
第二点建议是:在分离后相聚的时候要与孩子一起分享一下,在分离的这段时间里面父母做什么。以孩子能懂的方式告诉他,父母去了哪里,在那里做了什么,遇见了什么有趣的事情;然后还要询问孩子这段时间在玩什么,有什么有趣的内容,让他有意识的养成一种习惯去向自己的父母陈述或者描述自己的生活情况。通过这种事后的交流,让亲子关系能够在另外一个空间得以交互。很多有安全依恋的孩子,在见到父母时,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跟自己的父母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见解,这说明孩子已经适应了。
本节课,跟各位家长介绍了亲子关系的早期形态和亲子依恋的本质,亲子关系是从物理性接触,也就是贴近爸爸妈妈开始,然后到安全岛模式,围绕在父母的周围,最后再到内化父母模式,也就是内心是相信父母亲是爱自己的,无论物理的距离有多远,最后,我和大家探讨了在这个时期要够构建一个良性的亲子关系,多和孩子沟通你不在家的时候的缘由,多分享你在外出时的经历,慢慢的孩子就会明白,这将为随后亲子之间的互动、教育奠定重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