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登陆简书,看到了一个新读者的留言,希望我能够持续更新笔记,坚持下去,很受鼓舞。 恍恍惚惚的一周又是出差周,连续早起了几个工作日赶飞机,又恰逢新旧工作更迭,让刚刚几个月形成的略感舒适的工作模式瞬间消失,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之中,时间显得比较紧张,但是周更笔记的时间还是有的,而且从下周开始将会更加充裕。这周我们来聊一聊道歉这个小话题,看看这个话题有什么注意事项。
1. 忌讳指责式道歉。
当错误发生的时候,如果你要道歉,切忌的一个点就是要避免进入指责式道歉误区。什么是指责式道歉呢?就是你道歉的时候,非要图个嘴快把责任归到对方那里,比如你忘带了身份证耽误了一起计划履行的飞机,你却要多说几句,要是你当时提醒我一下就好了。再比如说,我们办活动的时候,缺乏一些经验,可能搞错了方案执行,带来了不好的结果,有些新手就会很容易出现指责型的道歉,怪老人没有跟他讲清楚。
比如这句:“对不起,这次的晚会音响出了一些问题,但是如果你能提前告诉我可以提前再借一个音响备用,可能我就不会出问题了。”如果你是接受道歉的人,你会怎么想呢,肯定脸上笑眯眯,心里MMP。其实这个指责道歉还有变种,就是情侣之间常容易发生,我之前就容易产生这种心绪,比如产生不好的后果,道歉一句后,总是加一句,你本可以XX就不至于,或者你明明XXX,就不会XXX。后来我明白了,这些都是指责道歉,是一种不真诚的道歉形式,它只会加剧对方的不舒适感,而不会产生太多的益处。
2.区分借口和解释。
刚刚说道歉的同时指责对方,其实就是一段不真诚的道歉,夹带私货不纯粹的道歉。因为你本质上还是再为自己找借口,心不甘情不愿的。那么什么是借口,什么是解释呢?我们可以从两段道歉中来区分这两个词语。
“对不起大家,今天开会迟到了。早上出租车司机不太认路,绕了好久,路上还出了车祸,耽误了大家时间。”
“对不起大家,今天开会迟到了。今天路上特别堵,我应该提前出来或者换地铁,可能就更好了,怪我安排失误迟到了”
其实作为接受道歉的一方,哪一种感觉OK,就高下立判了,大家肯定希望还是听到的你下次将如何改正提升,而不是想知道今天的马路有多堵,司机有多不认路。避重就轻的逃避问题,寻找借口道歉,本身就是用另一个新错误来掩盖老的错误。
3.避免两极走向敷衍和夸张。
轻描淡写的道歉,会让对方觉得不走心,甚至敷衍,还是拿情侣之间来举例子。“我错了行吧”、“好,我认错,我认错”,这些都是很容易让人觉得你在敷衍对方的点,说出这句话是很容易的,但是他会造成一种情况,那就是对方会觉得你不负责任,或者直接了当的说,你没有真正认识到你的错误是什么,也没有去真正面对你的错误是什么。
那么另外一极是什么呢?就是过分的卑微,走向了夸张的状态。这个事情在什么程度,就应该停留在什么层面上去解决,而不是错配了道歉的程度,那样会让对方觉得你不太值钱,反而会不重视你。
4.道歉就是一次自醒的旅程。
其实很多人对一件事的认识,都是单一维度的。比如道歉这件事,去不去道歉,该不该道歉,和需不需要道歉,其实是三回事,很多人揉成一个点就觉得解决一切了,所以就会出现简单的对不起。但是你想呀,真正愿意道歉的人,其实是很难得的。因为道歉的前提是出现了错误,这里也有一个多维度的认识。那就是是否察觉自己犯了错,察觉自己犯了什么错,放下自己的骄傲坦诚的面对自己的错误,知道用什么样的正确方法去改正错误,其实是四件事情,但是在大多数人眼里,就只有错与对,是与非的黑白画面。
所以我说,能够坦诚面对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本身就是一件很开放的事情,你要动用大脑去思考,错在了哪里,应该如何去解释,下次应该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这就是一次简单的复盘过程,是what,why,how的黄金思维圈。那么正确的顺序是什么呢?你需要感受对方的情绪,直接了当的承认错误,承担相应的责任,做出真诚的解释,给出相应的行动(补偿方案),要显得完整,更要真诚。
5.在道歉之前,要先思考是否需要道歉。
我们刚才讲了那么多doing和to do,其实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事情,就是做不做是非题。那就是正确区分两个常被混淆的概念,争吵和错误,很多人认为吵架之后都需要道歉,大部分人会把道歉,当成关系修复的一个必经之路,但争吵这件事是个灰色的概念,不一定争吵之后需要道歉,需要评估你们争吵的起因和目的。笔者想说的是,有些关系其实不需要修复,有些关系也不是通过道歉就能恢复。
我举个例子,我在工作中有一个非常强势的组长,天才少年没有参加高考保送了同济,CFA某些门考试能到接近满分,我们有时候就会产生一些剧烈的争吵和冲突。我们会争论的很凶,甚至有时旁人看起来会很尴尬,毕竟相互能叫板的人不多。但是相处下来我逐步发现,只要你能把讨论控制在就事论事,你就不需要在事后进行任何道歉行为来修复关系,因为大家下次还会这样,而服软也不一定会多么赢得尊重,而是逻辑对逻辑。相反,可能我从刚一开始就不断道歉,可能反而会把气氛搞得尴尬,后续的争论也就会碍于面子,变得流于形式。
最后,还要区分道歉和认怂,正儿八经的克服心理障碍。
【金词银句】060期:
1.宏观是我们必须承受的,微观才是我们有所作为的地方。
这是芒格的名言,其实更多的被用来描述体现投资价值,比如宏观的市场波动是我们需要被接受的一部分,你就是被时代裹挟的一部分,但是微观中的价值投资,是我们真正可以有所作为的一部分。
2. 经济学家为什么不一定都有钱?
经济学家既不是预言家,也不是实践者,而是观察者。观察者的任务,是发现这个世界精度更高的真相,把他们总结为知识,然后向更多的人讲述这些知识,解释这个世界,他们有智慧,但是不一定很有钱。
3. 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
隐喻可以看成身体的感官经验和思维之间的转换机制,通过隐喻,我们可以把感官经验转换成了完全抽象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越来越多更复杂,更抽象的思维。比如“你笑起来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