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五岁半的虎同志去打电动游戏,提前跟他讲好这次只玩30个币,在一个小时左右的游戏时间内,让我看到了我和他在挑选游戏、玩游戏过程中的不同,看到了我们在价值判断上的差别。
孩子们身上有着最纯粹的本我,顺从自已的天性与内心的喜悦,做事喜欢简单而又直接,目标明确。
成年人做事是本我与社会规则、道德、文化等外在因素妥协的产物,以价值为导向,计算性价比进行选择,往往容易忽视自身的感受,容易迷失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一、高性价比VS开心就好
按照我的想法,在游戏币限定的情况下,要挑选性价比较高的,用尽量少的币玩尽量好玩的、时间长的游戏。
可虎同志并不这样认为,他不会去计算要用几个币,他的考虑方式非常简单直接,唯一的标准就是:好玩吗?再加一个条件就是,币够吗?
虎同志一般会在整个游戏厅里先溜达一圈,不感兴趣的会直接无视,感兴趣的就停留下来看一下,然后选择是否玩,这段时间需要几分钟,有时候,我看着挺着急的,恨不得替他选几个。但他一旦选定了要玩的,会马上做出决定。
真不知道他的小脑瓜里究竟在想什么,他判断是否值得玩的标准是什么?后来虎同志一句话让我明白了,他说:“我喜欢这个”。孩子的标准就是这样简单而又直接,喜欢就好。
以喜欢作为标准,还会带来一个常见的附属问题,大人认为孩子喜欢的游戏,会向他推荐,其实他并不一定喜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我推荐他玩投篮球和打地鼠,篮球是我爱玩,可以配合他一起玩,地鼠是我以为他爱玩,结果这两个建议都被他果断拒绝了。
好在,我仅仅是推荐,并不强迫,玩的人是他,当然要由他来选择,我认可他的标准与否,并不重要,我要做的只是陪伴,然后在需要的时候帮他投币。
后来我知道了答案,篮球架子太高,总是投不上去,所以他不喜欢。而这台打地鼠他之前玩过一次,作为一名资深打地鼠爱好者,虎同志觉得这个太简单了,没有意思,所以肯定不会选择。
由此得出结论,再小的孩子也会有自己的是非与价值判断,有的或许不为大人理解,但他们内心深处肯定有自己的原因,而且在他们看来,是无法妥协的原则问题。
所以,家长所要做的就是尊重他们、陪伴他们、配合他们,当然最好能多多沟通,了解他们的原因,理解他们的逻辑。
二、一叶障目VS不忘初心
虎同志曾玩了一次弹球机,原理类似于老虎机,在一个密闭的边长为3的塑料方盒里,把三个小球弹起,落下时如果正好连成一条直线,就可以得到一个奖品,投一个币有一次按键的机会。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拼概率的事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可言。
结果虎同志运气很好,第一次玩,就正好连成直线,真是意外的惊喜。我就问他“要不要再来一次”,结果他毫无反应,马上拿着兑奖球去服务台领奖品,回来后从这台机器走过,没有回头再看一眼,直接去寻找下一个游戏。
对于虎同志而言,他的目的是玩,哪个好奇就去试,搞清楚游戏规则,喜欢的就会继续,不喜欢就走人,奖品只是附属品不是目的。
而对我来说,一开始是对概率事件持怀疑态度,意外得到奖品后马上表现出赌徒心理,被附属品严重影响了对事物的判断,忘了自己的目的。
孩子往往能清楚地记想要的是什么,不去理会那些外在事物的干扰和影响。大人呢?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往往走着走着就忘了,自己一开始上路的时候是为了什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真正能够清楚记得,太不容易。
三、思虑太多VS关注当下
虎同志最喜欢玩的是一个叫做“精灵戏水”的游戏,其实就是,滋水枪。
水枪喷水打死屏幕上的一个个小怪兽,小水果、小蔬菜,一共可选五个场景,每个场景背景不同,有花园、河流、游乐场,每个场景的大BOSS不同,有大土豆、绿地瓜、小狼狗、最好看的就是个公主了。
每投两个币限时90秒,时间到就再续币,如果在90秒内打死一个BOSS,即视为通关一个场景,则可以无须投币,瞬间满血、满90秒,进入下一个场景。
当然,精明的商家是设计好的,90秒时间是无法过一关的,只能再续两个币,才能一关一关打下去,每当时间到的时候,我会问他:“要续吗?”他会点点头,我就再投两个币进去。当打到第四关的BOSS时,马上胜利在望时,他突然说:“别续了,我累了,要歇会。”
我劝他再打会吧,过了这关再打一关,你就可以全通关了,他却很坚决地说,“不打了,我要去看看别的。”说完放下水枪就走了,我只好也跟着他走了。
虎同志四处溜达了一圈,又玩了几个其他的游戏,突然又说“我还是想玩那个水枪”然后又兴致勃勃地跑回去,重新从头开始玩,依然很开心地打着蔬菜、水果、大地瓜们。
我当时真的无法理解,明明可以通关的机会却放弃,转了一圈又从头开始。但是看虎同志依然乐此不疲,丝毫不觉得自己刚才做的那个放弃的决定有什么问题。
静下心来想想,所谓通关,其实就是把所有的场景给打完了,仅此而已。
成人往往为事物赋予太多的象征和意义,搞出仪式感和目的性。很多时候,我们想要的太多,被这些意义和仪式所束缚,以为这就是生活的目的,舍本逐末。
而孩子的乐趣和收获是在一路上打怪物的过程中得到的,这就是游戏的目的,他们已经得到了。
跟孩子一起打电动,让我直观而真切地感受到了大人与孩子的巨大的差别,让我反思以往的一些做法是否在舍本逐末。从孩子身上,我们能照见自己意识不到的灵魂深处,跟孩子对比,我们能感受到自己的内心是怎样从孩子一点点变成大人。
跟孩子一起打电动,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在养娃带娃的过程中,有无数的大事小事,孩子如何做?家长如何处理?日积月累,就会塑造出孩子不同于他人的独立的人格和性格,而在此过程中,也会让父母感悟并成长。
感谢孩子给了我们成长的机会,让我们发现他们、发现自己、发现世界,教会我们懂得生活、懂得付出、懂得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