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晴。
阅读书目:《娱乐至死》。
作者:尼尔•波兹曼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曾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波兹曼专注于研究媒介技术大爆发将为社会带来的深刻变革,他的系列著作对于今天的媒介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启发。波兹曼出版过20余部著作,其中《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是他的代表作,对西方文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句:
1.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2.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
3.不管有的新闻看上去多严重,它后面紧跟着播放的一系列广告就会在瞬间消解它的重要性,甚至让它显得稀松平常。
4.一个人学会的不只有他当时正在学习的东西,伴随学习的过程形成持久的态度,更为重要。通过看电视或者其他娱乐活动学习,并不能培养好的学习态度。
记录与感悟:本书初版于1985年,书中剖析批判了当时最主流、最有冲击力的娱乐媒介——电视。自出版以来,口碑爆棚,《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都曾力推过。现在,《娱乐至死》已被翻译成八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全球累积销量超过20万本。
一、我们的文化从以文字为中心转换为以形象为中心
媒介是我们认识世界、探寻真理的一个窗口。任何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真理,和时间一样,是人通过他自己发明的交流技术同自己进行对话的产物。
在电视这个媒介还未出现之前,人们认识世界、获取资讯的媒介是言语和文字。相较言语来说,文字更为严谨。
书面文字,或是将书面文字转变为口头语言的内容,是有语义的、可释义的、有逻辑性的,这是文字和言语及电视等媒介最大的不同。
在文字出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文化是以文字为中心的。当时的演讲者和听众习惯于充满书卷气的口头表达。
然而,通过电视来认识世界,我们关注的不再是语义、释义和逻辑性,而是视觉形象。
在电视上,语言是通过视觉形象进行的。当我们选择电视作为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更偏向视觉效果更好的平台,这一选择,让我们的文化从以文字为中心转换为以形象为中心。
二、电视把我们的文化转变成娱乐业的广阔舞台
电视节目无所不包,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商业等都可以在电视上找到一席之地,但不论是怎样的内容,一旦呈现在电视上,就会成为娱乐的附庸。
电视之所以是电视,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能看,能看意味着电视里呈现的节目要具有视觉效果。然而,丰富的图像必然会削弱信息。电视节目的制作人显然是最深谙此道的,他们会用很棒的视觉形象来丰富节目的可观赏性。因此,大部分电视节目必定是以娱乐为目的的。
文化的形成需要思考,但是,思考无法在电视上得到很好的表现。在思考过程中,观众没有东西可看,而节目没有观众,就没有收视率和赞助,因此,也没有电视节目制作人愿意将思考搬上电视。
思考不是表演艺术,而电视需要的是表演艺术。电视节目只要够精彩、够动情就够了。正是电视本身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适应娱乐业的发展。
三、沉迷电视和网络,会让人丧失思考能力
电视的思维方式和书面文字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书面文字的思维严谨、客观、有深度,而电视的思维琐碎、无逻辑、肤浅。
1.电视节目是支离破碎的
在电视上,几乎每一个小时就是一档独立的节目,在内容、背景和情绪上都和前后的节目毫无关系。
这种不连贯性,会让我们彻底适应电视或网络中所有的事件都是独立存在的,在此过程中,我们将会被剥夺了与过去、未来或其他任何事件的关联,并失去了事件是否自相矛盾的感知能力。
2.你在电视上看到的事件不一定是真实的
在电视上,讲述者的可信度决定了事件的真实性。这种对真实信息起到蒙蔽作用的电视或网络节目,会让我们很难看到真实的信息,与此同时,我们将会渐渐失去判断信息的能力。
3.电视有着极强的渗透性
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是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窗口,但它的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我们读书、看电视或看网络节目时,对于自己的大脑如何被这些行为所左右并不感兴趣,所以,当我们在看电视时,电视中表现的世界便成了这个世界应该如何存在的模型。
电视或网络成了我们文化中存在的、了解文化的最主要方式,而它自带的娱乐性的特质,会让我们都心甘情愿或悄无声息地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最终导致文化萎靡。
本书所提观点,尽量减少肤浅娱乐方式,非常赞同。从文字到电台到电视,到今天各种各样的视频,处于这样的娱乐讯息的重重包围中,倍感窒息。现代人也因此而日渐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惯于用图像代替文字,或用图文相配代替单纯的文字表述,的确减轻了阅读和信息处理的负担,却也在一定程度降低了文字表达能力。文字之美在于运用在于雕琢,文字之力在于锤炼在于思考,而越来越多的泛图片化的信息却日益少见具力量和深度的文字,娱乐至死并非虚言妄之,的确有待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