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一个人就要爱他全家”,这么富有哲理的的一句话,并非从什么心理学专家那里听来的,更不是听什么婚姻调解师说的,我听到的这句话,出自我的邻居文嫂之口。
我的邻居文嫂,何许人也?她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她家有三个女儿,丈夫老文已经退休好几年了,退休金也不多。刘文嫂是家属工,每个月也就几百元的养老金,平时打点零工补贴家用,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
文嫂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家庭条件也并不好,但为人十分善良,孝敬公婆是出了名的好。她为人厚道邻里和睦,每逢我家老人来这里过冬,文嫂都要买许多礼物来看望老人,嘘寒问暖让老人心里很是温暖。
最让我佩服的是,她对女儿们道德品质的教育,尤其是在婚姻观上对孩子们的影响。“爱一个人就要爱他全家”,这句话就是当时对大女儿说的。
大女儿小花(化名)大学毕业,在省城打工时和一个叫小安(化名)的小伙子恋爱了,小红当时对小安的家庭情况并不了解,只是两个人和得来就好上了。等到真的要确立婚姻关系时,按照惯例要去见双方的父母,于是,两个人一块去了一趟小安的农村老家。
小花以前只知道小安家是农村,家里条件不太好,小安生活上十分节俭。到了小安家才知道,小安的家庭条件竟然出乎意料的差。老父亲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还算硬朗。母亲比父亲小十几岁,小时候得过大脑炎,是个智力残障者,什么活都干不了,甚至于连饭都不会做。只有老父亲一个人种着几亩薄田,还要照顾智障的妻子,勉强的维持着生计。看到这一切,小花心里顿时凉了半截。
从小安老家回来后,小花就回到了娘家和母亲诉起苦来。母亲听了女儿的诉说后,冷静的问小 花:“你到底爱不爱小安?”小花说:“爱是爱,就是他家的条件太差了,他妈还是个残疾人。”母亲说:“你既然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全家,因为那些都是他的亲人。你嫌弃他的母亲,他能高兴吗。”小花听了母亲的一番话,当时心里还是想不通。后来在母亲的不断开导下,慢慢的认可了母亲的观点。
后来,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结婚前没有要小安家一分彩礼钱。结婚时两个人尽量节俭,没有花钱雇婚车,也没有大摆宴席请客,就是请自己家的人一块吃了个饭,举办了一个简简单单的婚礼。在这物欲横流的年代,这是我见过的最简单、最朴素的一次婚礼。
小花结婚后每逢节假日要去婆家时,母亲都要耐心叮嘱一番:老人们养大儿女都不容易,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全家,一定要好好对待公婆。小花在母亲的教道和影响下,慢慢的从心里接纳了小安的父母,每次回婆家都给公婆买点礼品,过年过节买身新衣服。亲自下厨做饭,给智障的婆婆修剪修剪头发洗洗澡,换上干净的衣服。婆婆虽然智障,也知道儿媳妇对她好,整天冲着儿媳妇咧开大嘴笑;公公更是见人就夸耀说:“我家可烧了高香,娶了这么好的一个儿媳妇。”小花成了全村出了名的孝顺媳妇。
文嫂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也不会讲“爱屋及乌”这样的大道理,她们那个年代的人更不知道“爱情”这个词,却说出了爱情的真谛。
有句话叫做:“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你爱上了一个人,如果你嫌弃他的母亲,他都一点也不在乎,还口口声声的说多么多么爱你,说明这个人连最起码的道德也没有了,如果你是一个有头脑的话,你还敢相信这样的人对你的爱是真的吗!
如今,许多人的爱情观已经发生了扭曲,中华民族几千年留下来的传统美德,正在慢慢的被遗忘。挑选男朋友的标准是有房有车,而且家里还不能有负担。我亲耳听到过两个有闺女的同事在一起讨论,闺女找对象不能找父母是农村的,以后负担太重。
如今,像文嫂这样的丈母娘,已经越来越少了。在城市,面对近乎疯狂的房市,“是丈母娘推高了房价”绝非只是调侃。在农村,彩礼钱一步步在攀升,动辄十来万数十万,还要城里有楼房,许多家庭已经不堪重负,因婚返贫的报道也时常有所耳闻。
文嫂和她女儿的故事,是我亲耳所闻亲眼所见,没有半点虚构,绝对货真价实。可惜,现在这种事已经是可遇不可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