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百骸hái、九窍、六藏、赅gāi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yue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mó,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yì而不见其成功,苶niè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人的老去是从心开始的。物质世界的账户在充实,却忽略了灵魂层面的账户。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是在为谁而活?为什么活着?
这些问题其实高中的时期就已经思考过,但是思考了也不一定有答案了,那时候看的一本书《苏菲的世界》,就是这些终极的问题启蒙思考。我们经常就迷失在生活里,忘记去思考这些问题,有时候为一点小事就互相冲突,互相排挤,互相伤害,就比如我为什么要结婚?忘记了初心。
之前小学初中都拼命读书,特别是初一的时候特别的自律,给自己安排课外的作业,非要做完不可,当然这样的勤奋,我也在初一得到了全年级第一的成绩,但是我这么努力,只是害怕自己不再第一,不再被父母所爱,只是害怕被别人取笑,说女孩子大了就读书不好了,我心里是有恐惧的,我怕不再第一名了,从三年级开始基本上考试都是第一,当第一太久了,突然害怕第二第三,然后那种怕失去一些东西,比如赞美,和父母的疼爱骄傲,害怕看到父母老师同学的失望,最后学习是为了别人学习。其实那时候已经不对了。我学习的原动力是错误的,所以到了初二初三真的是压力超级大,因为后面真的没考第一了,而且心理出现了一些恐惧,不停写求助信给各大报刊杂志( 那时候没有心理咨询)。然后到了高中,那时候成绩更加不是第一了,基本是靠后了,但是那时候怎么努力真的追不上了。那时候给自己的无形压力非常大,以至于到现在也没有完全的消失,当然现在对我的影响很小了。
人的信念的产生是非常奇怪的,有时候就突然根深蒂固的相信一些事情,感觉就是理所当然。脑子就陷在那里怎么都出不来了。
最近看了一本电影《心灵奇旅》,就是揭示我们不一定要当成什么家,这个人生才有意义。我们可以来这个世界玩,享受每分每秒,可能就是生活的意义,就算只是觉得自己走路很好,晒太阳很舒服,和人聊天很舒服,吃很多美味很享受,所有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可能就是构建了生活的意义。
为了名利互相勾心斗角,互相排挤,庄子应该是非常排斥的。这样不仅消耗自己的心力,也消耗着别人的心力。最后人死去,这一切都带不走,唯有与亲人的爱会留在这个亲人的心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