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刷了一遍《我不是潘金莲》,看完后脑海里一直回放影片最后的一句台词“往事如烟,不提也罢。”说句矫情的话,过去的事就让它进坟墓好了,就像这部电影的原著作家刘震云在他的《一句顶一万句》中说的:“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
扯远了,回到电影本身,如果要我概括这部电影,我叫它《官场现形记》,女主李雪莲长达十年的告状是一个引子,它引起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从法院法官、院长、县长、市长、省长还有电影中提到的首长都被框在了一个圈子中,然后开始连续的化学反应,每个人都自以为自己在努力的“解决问题”,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最后市长马文彬的一番话打脸了所有官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宁可什么都不做,也不能做错,丢了自己的乌纱帽。而且细看影片中无论是大官还是小官,每个人的名字都很有意思,例如史惟闵、王公道、贾聪明等等,他们真的就为民、公道、聪明吗?诚然不是,一群打着官腔的人物在这里被脸谱化,也是挺有趣。
看完电影,吸引我的地方有三处:一处是电影前段中法院院长给老院长庆祝金婚那里,老夫人的一句“一忍再忍”看似所指婚姻相处,实则不是在影射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是靠“忍”挨过去的吗?第二处是“喝茶”那段,当大屏幕上这两个字被打出来的时候,影院里有很多观众都笑了,那种笑是一种苦笑,我想大家都产生了共鸣,生活里有很多和电影中领导的“命令”层层下达就变味儿的事情发生。第三处是“被下马”县长史惟闵N年后在北京偶遇李雪莲,听她完整讲完自己故事时看着李雪莲的眼神,那眼神充满了后悔和怜惜。同时他也是影片中唯一受到“惩罚”的人,讽刺的是,那些不作为的公务人员反而高升了。
接着说一下影片构图的亮点,在之前冯导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圆形画幅是受西方一部电影的影响(那部片子叫什么我已经忘了),有人说圆形画幅给人一种窥视感,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它更像是望远镜,镜头这边的人在仔细观看镜头那边,有一种距离感,像是在讲故事。距离感加强,意味着故事性加强,再配上冯小刚说书般的画外音,讽刺感更加明显。随着李雪莲北上告状,画幅也随着改变。小县城是圆形画幅,北京是方形画幅,同时镜头色调也在变化,小县城是冷调暗色系,北京是暖调明亮色彩,暗示着在小县城人很圆滑,当官的推诿扯皮,怕担责任,而在北京,在这个守规矩的地方,正好相反。
最后回到女主角李雪莲的身上,暂且不论她的离婚是真是假,状告的是哪些人。在我眼中,她是一个悲剧人物,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缩影,一个妇道人家,被丈夫诬陷是潘金莲,想要证明清白,求人帮忙却只能采用“潘金莲式”做法,出卖自己的身体。当然,在她开始漫长的告状之路时,她自己也被框在圈子里身不由己,她想停下来,别人却又引诱她继续往前走,一直到最后,告状之路结束在秦玉河的死。影片的最后,她甚至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旁观者,可以很淡然的讲述这件事,仿佛是在说别人。也许是心死了,看透了,所以平淡了。
当然,这部影片没有砸冯氏幽默的招牌,夸张的表现方式让片子更加荒诞,我喜欢这种黑色幽默,看电影的时候可以干笑一下,但看完绝对让人笑不出来。最后借用一下原著开头的一句俗语:“一人撒米,一千个人在后面拾,还是拾不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