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仁得仁”一词在大家口头用语里出现的少,但词汇本身不算冷僻,大家或多或少听过类似的字词,明白其中的含义。
从字面上解释,“求仁得仁”即“追求仁义便得到仁义”。这是一种完满。
可不知怎的,一提到这个词,浊某脑海里浮现的是某部有关江南四大才子的港台电视剧。
电视剧里“文征明”的口头禅便是“求仁得仁”。他那仪式化的口气与语调,一直在我脑海里打转,哎。
历史上有关于“求仁得仁”的典故,大概当属孔夫子评价伯夷、叔齐二人了。子贡问夫子,伯夷与叔齐有怨恨吗? 夫子回答,“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这便引申出了伯夷与叔齐两位贤者的故事。
伯夷、叔齐,是商朝孤竹国君的两位儿子。孤竹国国君在未死时就想将国位传给小儿子叔齐。待他死后,不同于历史上屡不见鲜的诸子争立,小儿子叔齐不仅不争国位,还以“长子当立”的规矩,想将国位让给兄长伯夷。
可没想到他的兄长伯夷也是个不贪恋权位的君子,见父亲想立少子,自己就先主动跑到外面躲避,以成全父亲的心愿。叔齐见伯夷为了让位给自己,竟然逃避到了国外,他心下一横,竟然也跟着一起跑了。反正是人人争抢的国位在他们眼里满满都是嫌弃。
这是孤竹的气节。
当时正是纣王无道。结伴而逃的伯夷、叔齐听说西伯侯(即后来的周文王)很能敬重老人,于是就一齐投奔他。不久西伯侯去世,而他的儿子武王正准备伐纣。
伯夷、叔齐见武王攻打的是商朝的纣王(当时各诸侯的王),是一种不忠。于是伯夷、叔齐就跪扣住武王的马,不让前行。武王不听,准备杀掉两人,是姜太公见两人很有义气,劝服武王将其释放。
后来武王伐纣,灭商建周。天下的百姓都开始归附。而伯夷、叔齐却认为武王的行为不正,因此不但不侍奉周朝,还发誓不吃周粟。两人跑到首阳山上隐居起来,以挖野菜为生。后来有闲的没事的神经病嘲讽两位贤者,说既然不吃周粟。首阳山上的野菜不还是周朝土地上所长的吗?
听了此话,两人最后竟野菜也不吃,饿死在首阳山上。
看完这个故事,掩卷长叹。世间不缺乏如浊某一样满口大道理却很少实行的普通人,却很缺乏以行名志,求仁而仁实至的贤者。
伯夷、叔齐对于他们认定的道义,一生未曾改变,似孤遗世,如竹有节,让人感动。他们没有过错,武王伐纣也没有过错,有过错的是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