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最期待的不是走亲访友,而是终于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可以陪陪家人和孩子。直到今天除了娘家和婆家哪里也没有去。一是自己不善社交,至今也没有几个可以说得上知心话的朋友,二是喜欢这种静静待在家里的感觉。
节前,从图书馆选了几本散文集,有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沈从文的《湘行散记》,鲁迅的《朝花夕拾》。读了几篇后每天都有提笔的冲动,但脑袋里始终觉有个声音告诉我你才疏学浅,写不上那么优美的文字,这样想着,竟连开电脑的勇气也没有了。
大年三十从婆家熬到一点多回自己家。接连几天都萎靡不振,九点多钟早早上床睡觉。白天也没有练笔的心情。就这么早睡晚起几天后,直至今天十二点竟全无困意。就聊一聊自己看的湘行散记。
其实,我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三四年前,偶然看到侄子手中的精装版,当时只是简单地感叹现在的初中生阅读涉猎广泛,并没有深入探究。最近重新翻开它,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世界的大门,瞬间被书中的湘西深深吸引。书中对湘西吊脚楼里妓女生活的描写,真实得有些残酷,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底层女性的无奈与挣扎。这不禁让我好奇,初中生们在阅读时,会以怎样的视角去理解这些复杂的人物和故事呢?
沈从文先生用他独特的文字风格,将湘西的建筑、风景和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湘西的建筑,充满了古朴的韵味,每一块砖瓦、每一根梁柱,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湘西的风景,山水相依,云雾缭绕,宛如人间仙境;湘西的人物,无论是热情好客的船夫,还是勤劳朴实的农妇,都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阅读时,我仿佛跟随着先生的脚步,穿梭在湘西的大街小巷,亲身感受着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这种强烈的代入感,让我下定决心,等有机会一定要带孩子去湘西走一走,让他也能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湘西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那个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沈从文先生却能保持内心的宁静,用平和的笔触描绘出生活的美好与人性的温暖,这让我由衷地敬佩。透过他的文字,我看到了湘西人民在艰难岁月中相互扶持、顽强生活的精神。无论是面对自然灾害,还是战争的威胁,他们始终坚守着内心的善良与乐观,这种力量深深打动了我。
《湘行散记》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散文集,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湘西的文化史诗,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描写,让我看到了湘西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