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澍哥在学校打人了,而且接连打了两个同学。
有朋友问对待这种事件有没有标准处理模式,澍妈只能诚实的回答:恐怕没有。以下是澍妈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其一,基于对孩子的了解,我们会有一个基本判断。
就拿澍妈来说,我很清楚澍哥不是一个没脾气的孩子,我见过他秒变暴龙怒吼的样子。但无论多愤怒,澍哥拽紧的拳头也没有挥出来过。
所以,昨晚和澍哥沟通时,澍妈很坦诚的表达了自己的震惊,同时也诚恳的希望澍哥能清晰明白的告诉澍妈到底发生了什么,把他激怒到不可遏制的地步。
澍妈的基本认识,打消了澍哥的顾虑,他根据记忆坦然的把事情经过讲了一遍(孩子讲述的未必全是事实,但我会选择相信他讲的一切),末了补充了一句:妈妈,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那样,我在你面前都没有这样过。
澍哥这么说是有原因的。
因为对澍哥而言,澍妈就是他最可靠的情绪容器,任何情绪都可以不用掩饰的在澍妈面前表露。记得有一次,澍哥哭闹完,既内疚又委屈的扑到澍妈怀里说:“妈妈,只有在你面前我才敢这样。我要是对其他人发脾气,我怕他们就不喜欢我、不爱我了。”
其二,我们对“打人”性质的界定可能也不同。
说实话,小男生之间偶尔你一拳、我一脚的打闹在澍妈看来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我也承认“打人”也是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
但是,打的部位不同,性质也不一样。
昨天的事件中,澍哥扇了同学一耳光。澍妈很严肃的问他,如果是他被当众扇耳光,会有什么感觉。
澍哥认真想了想,很“机智”的回答:我肯定不会觉得羞辱的。
好了,列位看官,你们发现问题了吧——澍哥用否定的句式确定的表达出了一个意思:
扇耳光,是一种对别人的羞辱行为。
澍妈认为,这个动作不可以接受。它带来的已经不止是身体伤害,更是心理伤害。在同学之间的这种矛盾冲突中,严重越界了。同时,澍哥这个年纪的孩子,出手不知轻重,还可能导致听力损伤。
澍妈明确告诉澍哥:扇耳光在我们的文化里就是一种典型的羞辱行为,跟打别人一拳、踢别人一脚完全不一样。同时,你的跆拳道不是白练的,有时无意的拍妈妈一下,妈妈都会觉得痛,更何况在暴怒的情况下打在同学脸上。
澍哥也愣住了,他完全没有想到有这样严重的后果。
无论如何,澍妈都坚定地认为:“打人”是最糟糕的一种情绪表达方式,是在不知道有其他方式可选的情况下最低级的做法。
其三,错误是学习的最好时机,只有无条件的爱与关注才能培养出行为恰当的孩子。
昨天事件的起因,按澍哥的说法其实要追溯到很久以前。那名同学长期在课堂上影响澍哥听讲,澍哥尝试了他所知的办法与他沟通:询问、提醒、抗议、警告还有求助老师……均无果。
澍哥说的这些,澍妈还是第一次听到。每天看他开开心心的上学放学,跟澍妈聊天也没有这些烦恼,澍妈把放学“三问”也省了。现在看来,这就是一种疏忽。我们肯定不能帮孩子解决成长道路上的一切问题,但我们的确可以通过及时关注引导他们学习如何寻找解决方案。
就这件事而言,关注问题的解决一定比发泄情绪有效。
澍妈问:你真正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澍哥说:就是让他不要影响我上课。
澍妈继续问:那你打了他之后,问题解决了吗?
澍哥泄气的说:还是没有,他下午上课仍然在后面踢我的凳子。
澍妈说:哦,那看来打并不能解决问题,对不对?
澍哥认真地想了想,点点头。
“打人”事件对澍哥而言,是犯了个错误。
可同时,他也通过这样激烈的冲突,发现了同学间“暴力”并不能解决问题。虽然现在的他也许还没有更好、更有效的方法去处理冲突、管理情绪,但至少会有触动、有反思,或许就在反思中就能发现新的解决方案,就算没有,下一次遇到类似状况时不会采取同样的处理方法。
等到澍哥情绪平稳之后,澍妈试着和他一起探求老是打扰他的那个同学行为背后的目的:寻求关注、不希望被同学冷落、害怕被遗忘。或许他只是很想加入到大家的活动、玩耍中;或许他就是渴望能被别人看见和接纳……但是,他却不懂得怎样表达。,用不恰当的方式表达。
澍哥并不能完全接受这样的说法。没关系,澍妈只是提出一种看问题的角度,在今后的人生中,他可以多一条思考的路径。
今早上学路上,澍妈问澍哥:今天还要打扫卫生吗?
澍哥说:是呀。
澍妈问:那如果还有同学来打扰你们,你会怎么做呢?
澍哥答:放心吧妈妈,我绝对不会再动手打他们的。
澍妈拍着澍哥的肩:儿子,妈妈永远站在你这边,我会和你一起面对这些问题和困扰。不论怎样,妈妈都爱你!❤️
澍哥抬头怔怔的看着澍妈,澍妈冲他笑笑,紧紧揽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