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收到了杨绍伯老师寄来的、他的新出版书画作品《山情宣汉》,非常厚重、精美的一本书。
杨老师在微信里说,他共出版600本,在北京留100本,宣汉留500本,各个单位怎样发送都还没有都还没有商讨好。我最先就收到了书,应该是杨老师第一时间发给了我。
收到书很惊喜的是,杨老师亲自留了他的墨宝,“李小红惠(小应是晓)存 杨绍伯赠 辛丑秋月” 并郑重地盖了章,特别令人感动。
迫不及待就打开了书,开篇是杨老师的生活照,他的工作照,绘画时作品图片,琴棋书画休闲照,就像看到了杨老师本人一样,非常亲切。
其实和杨老师没见过面,和杨老师结缘,也是在网络上,通过全国巴文化专家、书画家刘兴国教授,加入了宣汉书画院的微信群。为两地艺术家更多了解,我也常发参与编辑的渠县宕渠书画院的会员作品集“静赏园”等进行交流。看到了杨老师发表的作品,非常接地气,贴近时代,一幅幅山乡美景,田园风光,防佛令人置身其间,陶醉享受,也仿佛看到了一个开朗健康、积极向上、充满热情的一个老师。
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流行期间,杨老师创作了很多积极向上的书画作品,其中有一副被达州市宣传部选中进行宣传,还有作品上了学习强国的平台,得到了社会的高度可,承担起艺术家应尽社会责任。
迫不及待打开画册,本册精选了110幅作品。
开篇看到了 “图说故乡笔底烟霞”的第一序,才知道宣汉的书画家“前有刘伯俊,后有杨绍伯;还有故去的王君异老前辈,他是花鸟高手,与齐白石过往甚密。”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编审 侯爵良先生开篇就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
从序中了解杨老师,了解宣汉,再从杨老师的画中去看、去品山情宣汉。
把全书粗略的浏览了一遍,青山绿水,特色风景名山风光,特色民族风情扑面而来:宣汉的迎亲图,宣汉的民歌,宣汉的土家族,宣汉的采春茶…项山红军公园,迎宾土家摆手舞、漂流百里峡、老君山下清溪河、土家钱棍舞等,甚至画出带有历史厚度的“60年代曲艺队、王维舟回山、古道悠悠民歌乡、宣汉土家祭祀节、薅草锣鼓歌声绕”,把汉宣的特色一一收录,直观,耳目一新。
我曾到过宣汉洋烈,跟随渠县摄影协会参加拍摄过划龙舟活动,从杨老师的“洋烈水乡、洋烈水乡画龙舟赛”中,看见了我亲眼看见的真实美丽的地方,碧水如蓝,群山青翠,两岸柳树如茵,宽阔的道路,游人如织,碧绿水面上激烈的龙舟竞技,又一次把我带入曾经到过的美丽风景。
气势恢宏的“宣汉普光气田”,让在石油净化厂的20余年的工作经历的我,看到熟悉的高塔、大罐、生产管线,着红衣工衣的员工,这里有我们的青春奋斗,也有深深的感情记忆。普光气田是亚洲第一天然气净化厂,也是川气东输第一站,它运出的硫磺已占到全国硫磺产量的百分之六十,它是宣汉的骄傲,也是净化人的骄傲。
在三墩土家族漫水桥画中,身着土家族服饰的长长队伍,从山乡蜿蜒走出,打着彩旗,抬着嫁妆,背着铺盖,抬着着花轿,跨过小溪上的木桥,一路唢呐声声,锣鼓喧天,特色民族服饰和特色的婚礼吸引了路人,有的拍照,放学的小学生们驻足观看,新郎骑着摩托护送着花轿里的新娘,远处青山云雾缭绕,一派喜气洋洋。
从宣汉走出的革命家王维舟,国共合作开始后,在家乡创建四川省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他擅长游击战,闻名遐迩,连蒋介石都惧他三分。画中王维舟目光坚定,气势轩昂,面对复杂的敌对环境,不怕艰难险阻,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敌人的千军万马,刻画出共产党人必胜的革命信念。
“宣汉土家祭祀节”,土家祭司赵昌平头带四根长毛,右手举剑左手举斧,双手高过头顶,刀斧交叉,正在进行祭祀。她的前面每人手持一个长长竹杆挂着的幡布,上书写象形文字,下面供奉着香烛,还有酒肉、丰收的稻谷菜蔬等,虔诚的人们在跪拜,二胡、号角、唢呐、锣鼓响起,人群跳起了独特祭祀舞。一种神秘而古老的气息在流动,远古祭祀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似乎身临其境。
杨老师的每一幅画里都有文字标注,以便人们对画中独特性唯一性的了解。
通过绘画,我们了解了宣汉的许多具有唯一性的文化,比如天台山的余门拳,曾家山民间石刻,宏文校工字楼,百篇绘画里面有红色的传承,有历史的沿格,有民族特色,有名山大川,更有新时代宣汉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有这方水土人们的四季生活,他们生活在宣汉的自然风光里,展现在大家面前,让我们认识宣汉、喜欢宣汉。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宣汉的儿子,对家乡的深情告白。爱难舍,方能魂牵梦萦。
杨老师也常出席宣汉宣传部、诗词协会、书画协会、音乐协会等组织的关心青少年成长,关爱老人等各种公益活动,用书法、绘画和悠扬琴声为家乡文化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宣汉宣传部、文联为杨绍伯老师《山情宣汉》的发行举行了隆重的首发仪式,并给予高度评价。
平时通过和杨老师的微信联系,知道他在北京和宣汉之间来回穿梭,杨老师放弃了在北京优渥的生活,一趟趟回到宣汉,用笔描绘出自己对这片土地最深的感情,他坐着农民的摩托,拍摄上万张摄影图片做为素材,花费上千个日日夜夜,构思创作出一幅幅宣汉山情精美画卷。
杨老师热爱绘画,也热爱生活,他录制自己弹琴、拉二胡、和夫人康姨唱歌的视频,在北京古色古香的建筑之下,相得益彰。
杨老师不仅多才多艺,而且重情重义,去年因为华夏保险公司有送台历活动,就请杨老师自己选照片,然后打印邮寄了一本专属杨老师个人的台历。本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杨老师收到后,却隆重的携康姨同照,发照片向我致谢,虽和杨老师至今未见面,但杨老师及康姨重情重义,谦和有礼,让我这个从未见面晚辈心生敬佩和感动。
人们常说苦难出诗人、愤怒出诗人,自古以来,苦难都是催生艺术品的最佳的方式,如唐后主李煜,家破国忘后,诗词意境大开,大诗人苏轼在愈贬愈远的仕途上,却越加豁达开阔。 杨老师却是成功的企业家,在北京有多家门面,经营的风生水起,生意兴隆,物质的丰厚并没有减轻杨老师对生命的探索,对艺术的追求。杨老师年愈七旬,却像年轻人一样熟练掌握各大媒体平台,把它们作为宣传家乡风情山水的窗口,展现一幅幅精美的作品。
一腔热血难自弃,万笔墨韵见故乡。杨老师几十年如一日深耕宣汉自然风光,不仅是画山水风景,梅兰竹菊,也刻画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还参与绘画宣汉县多宝寺大雄宝殿二十四诸天护法神大型壁画创作,壁画高二十四米,宽十一米,大气磅礴,气势恢宏。天神仙气飘逸,各有特色。
也善画丰美圆润的观音菩萨,高达几米的观音,慈目端庄,又异常美丽,供奉在寺宇、庙殿。观音菩萨是集人世间真、善、美于一身的美好象征,是中国人几千年的佛教信仰。杨老师配文说,我们遇见的每一个人,都是菩萨,每个令我们受到的打击和苦难,都是来帮助我们,渡我们完善的贵人。
我想起“敬天爱人”为公司座右铭、日本“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一生创立京瓷和第二电信两个世界500强上市公司,却在65岁把全部股份捐赠员工,自己潜心研究佛学, “利他主义”和“追求人生的善与不朽”,稻盛和夫的商业精神和哲学思想深植于佛教的道德准则,杨老师画佛敬佛,也是“敬天爱人”的思想之一吧。
明月清风昭昭,万里家乡深情。家乡一草一木都在杨老师笔下熠熠生辉,在心里百转千回。家乡是一股无法挣脱的巨大磁力,是永不改变的指南针方向,是一生的最深牵挂和想念。会变成诗,变成画,变成歌…过尽千帆仍有梦,眉眼清扬是少年,回到家乡,会变得活泼生动而不自知。
我曾在开同学会时回到老家,在家乡特别轻松愉快,我滔滔不绝的讲话让同学们觉得我变了一个人,而在我心中,我还是那个沉默的不爱讲话的我呀。舒心的我毫无察觉,我告诉同学们,回来后,我在一天内痛哭三次,只有在家乡,才会触碰自己内心深处的隐痛和哀伤吧。
杨老师的家乡深情,通过一幅幅画在讲诉,这份温暖也传递给远方、从来谋面的我。我何德何能,能得到如此厚爱,但太阳温暖,与他人无关吧。我有缘接收,就继续把爱与美好传递,让自己变成像老师们一样温暖的人。
《山情宣汉》是一扇窗口,书中跳动的是一颗赤诚而热烈的心,热爱家乡的我们读后会感动,会深深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