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晨光里,我第一次见到希希。这个扎着冲天辫的女孩,像个永不停歇的“小陀螺”:上课铃响后仍在教室后排蹦跳,别的孩子专注做题时,她把铅笔咬得满是牙印,甚至突然起身在过道奔跑。作为二年级的数学老师,虽然并非班主任,但我知道,必须为这个特别的孩子做点什么。
记得在学习“乘法口诀”时,希希总是坐不住,嘴里还哼着不成调的曲子。我没有立刻批评她,而是在课间递上一张画着卡通小猴子的乘法卡片:“希希,这只小猴子想知道3个5是多少,你能帮帮它吗?”她眼睛一亮,歪着头开始掰手指。我顺势教她用拍手的节奏记忆口诀,每念一句就拍一次手。渐渐地,她不再四处乱跑,而是跟着节奏小声念叨口诀,偶尔还会主动举手展示。
为了让希希的“能量”有处释放,我邀请她担任“数学小助手”。学习统计时,让她统计同学们喜欢的水果。一次,她认真地举着画满标记的统计表对我说:“老师,原来数苹果个数比坐着听课有意思多啦!”我趁机鼓励她:“轩轩观察得这么仔细,如果能把这份认真用到做题上,一定更厉害!”
面对希希容易走神的问题,我尝试把数学题变成有趣的“闯关任务”。在学习认识钟表时,我把练习题设计成“时间大冒险”:第一关是读出钟表上的整时,第二关是根据时间安排小故事。希希为了闯过所有关卡,破天荒地连续十分钟专注思考。当她成功闯过最后一关时,全班同学自发为她鼓掌,她的小脸涨得通红,眼中满是自豪。
期末复习阶段,我发现希希对图形拼搭很感兴趣。于是,我用七巧板设计了一系列挑战题,让她在动手操作中巩固知识。她不仅自己拼出了各种造型,还主动教其他同学,俨然成了班级里的“数学小老师”。
期末测试后,希希蹦蹦跳跳地拿着试卷来找我:“老师!老师!图形题我全对!”看着她试卷上的进步,我比自己得了奖还开心。教育不是刻板的纠正,而是耐心的引导与智慧的转化。这个曾经坐不住的“小陀螺”,终于在数学世界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而我也在这段旅程中,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温度与力量。